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超越自我的力量 臺北市大步邁進 - 臺北產經資訊網

主意境區

城市競爭力

盤點城市競爭力所有文章

:::

超越自我的力量 臺北市大步邁進

《遠見雜誌(Global Views Monthly)》於2017年7月公布「縣市總體競爭力大調查」(2017 County / City Competitiveness Ranking),臺北市在全國19個縣市中表現卓越持續稱霸,除了競爭力總體排名獨占鰲頭,在「經濟與就業」、「教育及文化」、「醫療衛生」、「地方財政」等面向,不論是六都組或全臺縣市之排名,亦順利囊括全國冠軍。深入分析發現,臺北市在94個細項指標中,高達28個、也就是將近1/3的細項指標都是19個縣市之首,雄厚實力讓其他縣市望塵莫及。

《遠見雜誌》於2017年7月公布「縣市總體競爭力大調查」,臺北市在全國19個縣市中表現卓越持續稱霸,除了競爭力總體排名獨占鰲頭,在「經濟與就業」、「教育及文化」、「醫療衛生」、「地方財政」等面向,不論是六都組或全臺縣市之排名,亦順利囊括全國冠軍(見表1)。

此項調查定期於每年7月公布,針對全國縣市進行評比,除了離島的金門縣、連江縣及澎湖縣3縣市,因數據資料不齊全不列入評比,總共調查19個縣市。2017年評比項目為九大面向94個細項指標,分別為「經濟與就業」(15項)、「教育與文化」(13項)、「環保與環境品質」(10項)、「治安」(10項)、「公共安全與消防」(8項)、「醫療衛生」(10項)、「生活品質與現代化」(13項)、「地方財政」(7項)、「社會福利」(8項)。

《遠見雜誌》指出,今年整體名次變動不大,前七大城市與2016年相較,不論城市或排名均完全一致,六都排名也僅有細微變化(見圖),顯示城鄉落差昭然若揭。深入分析發現,臺北市在94個細項指標中,高達28個、也就是將近1/3的細項指標都是19個縣市之首,雄厚實力讓其他縣市望塵莫及;在六都評比部分,臺北市同樣取得絕對領先優勢,在九大評比面向中取得六項冠軍。從拔得頭籌的面向中分析,臺北市以「經濟與就業」的表現最為亮眼,除了持續穩定維持勞動力參與率、就業人口數、就業者教育程度結構、家庭收支、產業產值平均成長率等細項指標的領先之外,值得注意的是,臺北市近年對於新創事業的高度資源投入,為了以創新驅動產業發展,促進創新創業及招商投資,2015年修訂獎助機制,包括提高創業補助級距、取消第1期補助款30%質押設定,以及增訂天使投資育成補助。2016年臺北市共核定197家企業獲得產業獎勵補助,補助核定款高達2.49億元,以豐沛條件提供新創事業揮灑能量,也顯示長期推行獎勵補助力挺新創團隊已陸續開花結果,成為支撐臺北市迎向國際挑戰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臺北市健全的財務體質更展現在「地方財政」面向上,商業活絡、創稅能力強,讓臺北市在稅課收入、自籌財源比率、平均每人稅賦等3個細項指標上都展現強勢競爭力,倡導「使用者付費」原則是臺北市在建設與財政之間致力推廣的重要理念。

在「教育與文化」面向上,臺北市在評比的13個細項指標中取得7項第1名,包含大專院校比例、大專以上人口比例、圖書借閱率、教育科學文化占總歲出比例、歷史資產本保存個數、每人出席藝文展演活動次數、人均文創產業營收總額等細項指標,均遙遙領先其他縣市,讓《遠見雜誌》以「文化首都」的美譽來稱呼臺北市。依文化部「2016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中所蒐集整理的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數據顯示,2015年臺北市文創產業廠商家數已突破18,000家、為六都最高,占全臺總家數的三成之多;全臺文創產業總營業額為新臺幣8,339億元,其中臺北市文創產業營業額達4,641億元,佔全國的55.66%,換言之,全國有一半以上由臺北市的文創業者所創造出來的,堪稱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城市。用創意的方式進行城市的開發,同時用開發的力量激發城市的創意,臺北市正在以此雙重的軸線,致力於成為亞太地區的創意經濟發展中心。

在「醫療衛生」面向,臺北市為維護市民健康,積極推廣貼心醫療、落實銀髮照護,同時整合緊急救護資源,強化食品安全。在促進市民健康方面,完善婦幼、中老年等族群之保健照護機制;在強化食品安全方面,於2015年成立「臺北市政府食品安全委員會」,重要成果包括完成「制定食品安全自治條例」、接軌中央「推動餐飲衛生分級」、「制定學校午餐標準作業流程」、「統一食材登錄平臺中文品名」及「廢食用油回收管制」等5 大食安政策。此外,在疾病防治方面,臺北市嬰幼兒常規疫苗接種率達95%,「臺北市學校暨機關傳染病通報系統」也維持迅速掌握疫情進行防治措施的設置目的,讓臺北市在嬰兒死亡率、每十萬人法定傳染病患者、成人肥胖率等負面指標方面,臺北市都拿下最低,且規律運動人口比率也持續突破新高。

然而在城市發展的歷程中,如何兼顧經濟成長與環境品質往往是城市領導者的難題,值得注意的是,臺北市在「環保與環境品質」相較前一年微幅滑落1個名次,雖然在每人每日垃圾產生量、地方環保單位投入占支出比例此2個細項指標上呈現落後,不過臺北市持續在環保政策上引領全國,率先自2016年4月逐步推動「禁用一次性及美耐皿餐具」政策,從市府內到轄下各機關學校均有顯著成效,第三波已開始將政策推廣到企業,帶領市民藉由改變日常生活習慣,共同落實垃圾減量及節能減碳,邁向永續、循環、宜居的綠色臺北城。而近年因氣候變遷導致熱浪災害不斷,北市府也建立內部預警通報機制,啟動熱浪因應措施,如環保局取自北市污水處理廠之回收水執行高溫道路灑水工作,可減緩高溫所造成的不舒適;各相關局處熱浪因應措施,累計執行成果包括道路灑水、高溫勞動檢查、關懷獨居長者等。

在「治安」面向上臺北市與去年排名持平,不過在「生活品質與現代化」、「公共安全與消防」、「社會福利」4個面向上,皆滑落了1~2個名次,顯示臺北市仍有改善空間。在治安方面,臺北市自2015年起規劃實施「靖城掃黑」專案,並同步訂定「護城掃槍計畫」,鎖定轄內易滋事之犯罪組織首惡積極蒐證,配合警政署實施全國同步大掃蕩勤務,針對轄內易發生槍擊案件、治安顧慮場所及特定對象,執行臨檢、查緝及搜索工作,持續致力讓犯罪無所遁形。而在「生活品質與現代化」方面,臺北市2016年3月宣布成立「臺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主要訴求為市民參與及公私部門協力,由下而上應用創新科技與資料來解決市民的問題;目標為建立創新科技及市民之媒合平臺,期許未來的臺北市將會是一座「living lab」,市民皆可依靠智慧化服務提升生活品質。「社會福利」方面,臺北市持續針對兒童托育、兒少安置、銀髮族友善環境、身障者服務等,推動多項創新方案及政策,並建立社區型服務據點及市民參與平臺,增進市民公共參與及社會參與力量。

城市的資源條件、歷史發展定位,加上政策的貫徹力,讓臺北市在經濟、教育、醫療、財政上成為常勝軍,臺北市的公務體系完整,隨著數位科技應用的加速推進,善用城市的特色與優勢截長補短,與時俱進應用新科技完善城市競爭力,是臺北市持續往前邁進的動力來源。

表1 2017縣市總體競爭力大調查
2017 County / City Competitiveness Ranking

資料來源:遠見雜誌373期,2017年7月。

圖1 2017縣市總體競爭力大調查─六都排名
2017 County / City Competitiveness Ranking for 6 Municipalities

資料來源:遠見雜誌373期,2017年7月。
關閉社群分享按鈕 展開社群分享按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