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安全城市評比持穩 臺北生活好安心 - 臺北產經資訊網

主意境區

城市競爭力

盤點城市競爭力所有文章

:::

安全城市評比持穩 臺北生活好安心

根據EIU每2年公布一次的全球最佳安全城市,臺北市排名全球第24、亞洲第5,連續4期的評比都穩居前25大,保有一定的水準,六大面向得分皆高於全球平均,其中以「環境安全」表現最優,該面向取得第14,顯見臺北的競爭力道保有穩定度。

由於國際政經局勢詭譎多變,動盪的環境、潛藏的不安及危險也影響人們選擇居住城市時的考量因素,許多先進國家因治安良好、衛生環境完善,因此備受信賴,反之落後國家可能得面臨政變、犯罪活動、傳染病等問題。然而,Covid-19新冠肺炎的出現,不僅襲擊了全球產業生態,亦改變整個城市對「安全」的概念,例如遠距工作的數位安全管理、旅行移動和進出公共場所時的設施安全等。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每隔2年發布一次「全球安全城市指數」(Safe Cities Index, SCI),從多元面向來衡量城市的安全性。根據2021年8月最新公布的「2021全球安全城市指數」(Safe Cities Index 2021)報告,由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奪下冠軍寶座,多倫多居次,新加坡第3,東京衰退至第5,臺北市排名全球第24、亞洲第5,超越首爾、上海、吉隆坡、北京等城市。

這份評比報告主要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世界銀行(WB)、國際電信聯盟(ITU)、卡巴斯基實驗室(Kaspersky Lab)、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際非營利組織德國看守協會(German Watch)等機構的量化數據資料,以及EIU深度訪談專家與調查的質化分析結果,針對全球60個城市,從數位安全(Digital Security)、健康醫療(Health Security)、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 Security)和人身安全(Personal Security),以及新增的環境安全(Environmental Security),包含五大面向、76個細項指標,進行綜合評分與排名。

2021年SCI報告有幾個特別注意的重點,例如高收入的國家,在城市安全的表現越好,而不同區域可能具有的優勢也不一樣,亞太區城市在健康醫療表現佳,歐洲城市是人身安全,北美城市則是數位安全。由於新冠肺炎的出現,使得民眾對氣候變遷及永續性發展愈來愈重視,所以特別新增「環境安全」做為評分指標,更建議各國政府對於民眾健康安全的照護應採取更全面性的做法,且需納入城市提升韌性力的未來規劃。SCI報告為了讓報告的衡量方式更為全面嚴謹,進一步將各面向中的指標區分為「投入」(Inputs)與「產出」(Outputs)2種類型,前者用來評量城市做了哪些準備來確保安全(如政策或資源),後者則反映城市的安全程度。五大評比面向分述如下:

  • 數位安全(Digital Security):主要評估城市居民能否安心使用網路環境,無須擔心隱私侵犯、身分盜用和惡意線上攻擊。「投入」包括隱私權政策(Privacy policy)、民眾對數位安全的警覺性、智慧城市安全、網路安全準備度(Cybersecurity preparedness);「產出」包括近用網站比例、安全的網路伺服器、電腦受到病毒攻擊的比例等,共10個細項指標。
  • 健康醫療(Health Security):衡量城市在醫療保健服務和基礎設施在質量上的表現。「投入」包括全民醫療保險(Universal healthcare coverage)、每千人病床/醫生數量(No. of beds/doctors per 1,000)、流行疾病準備度(Pandemic preparedness);「產出」包括緊急救難服務(Emergency services in the city)、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Covid-19死亡率等,共19個細項指標。
  • 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 Security):主要評估城市基礎設施的可用性、質量和充足性,以及抵擋人為和自然災害的能力。「投入」包括加強公共運輸安全(Enforcement of transport safety)、防災管理計畫(Disaster management / business continuity plan)災難管理、危害監測(Hazard monitoring)等;「產出」包括道路交通死亡人數、氣候相關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災難保險、災害通報發展(Disaster risk-informed development)等,共16個細項指標。
  • 人身安全(Personal Security):主要評估考慮市民面臨犯罪、暴力、恐怖主義威脅、自然災害和經濟脆弱性的風險。「投入」包括運用數據預防犯罪(Data-drive techniques for crime)、槍支管制、恐怖主義威脅、人均警務人員(Police personnel per capita)等;「產出」包括暴力犯罪發生率(Prevalence of Violent Crime)、組織犯罪、恐怖襲擊的嚴重程度、貪腐程度等,共22個細項指標。
  • 環境安全(Environmental Security):評估城市如何將永續性因素納入城市規劃,以減少碳排放和管理氣候風險。「投入」包括永續性主要計畫、可再生能源的激勵措施、綠色經濟措施、水資源管理;「產出」包括永續能源、缺水率、空氣品質、城市森林覆蓋率、廢棄物等,共9個細項指標。

從整體排名來看,東京、新加坡、大阪多年皆位列前三大,今年卻被北歐城市哥本哈根以82.4分搶下冠軍寶座,多倫多82.2分取得亞軍,由於這2座城市在環境安全面向的優異表現,以及過去兩年致力確保居民在其他安全面向獲得成功的改善,從眾多城市脫穎而出,新加坡和日本則分別名列第3、第5,基本上入選的前十大城市與往年差異不大。進一步觀察亞洲其他城市表現,香港以78.6分躍升至第8,在基礎建設面向獲得93.4分位居該分項第1,東京則在健康醫療面向獲得87.7分位居該分項第1,新加坡則是在數位安全、健康安全、基礎建設三個面向取得分項第2的佳績,若以高收入國家分布情形來看,亞太區城市的表現遠勝於歐洲、中東、北美等地。

臺北市於2021年SCI報告的整體評分獲得74.0分,遠高於全球平均66.1分,排名全球第24、亞洲第8,五大面向表現皆高於平均值之上,在新增的「環境安全」面向更取得80.3分、全球第14的佳績,另外一項「基礎建設」亦是獲得超過80分的面向之一,且「健康醫療」、「人身安全」和「環境安全」面向的排名優於總排名,整體表現不俗。

在「數位安全」方面,臺北市評分獲得63.2分,遠高於全球平均61.7分,排名全球第30名。從網路設備的使用情形來看,臺北市的家戶上網率達93.8%、個人網路使用率90.5%,免費無線上網服務使用人次更突破1.21億人次,顯示臺北市民的數位化程度相當高,且內湖科技園區與南港軟體工業園區進駐多家知名的資通訊業如者研華科技(Advantech)、光寶科技(Liteon),更為企業總部與研發中心的首選之地,讓本市的數位網絡奠定堅實的優勢競爭力。此外,於2016年成立的「臺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串聯Top-down、Bottom-up及市民參與3種機制,長期推動智慧城市,開放場域協助業者進行實驗,發展領域也從5+N推動架構布局,至2021年擴展為「1+7智慧領域」框架,以發揮智慧城市的價值,其中有24項專案投入智慧安防的概念驗證,例如AI智慧影像分析應用、防災科學館導入VR應用、市府大樓人臉辨識應用、都市災害通訊備援平台-無人機應用實證計畫等,報告特別指出僅有15個城市有製定智慧城市計畫,並關注相關基礎設施/網絡的網絡安全,如哥本哈根、新加坡、上海等,臺北市亦名列其中。

在「健康醫療」方面,臺北市評分獲得73.5分,高於全球平均66.7分,位居全球第21。在「關於藥物濫用/藥物使用的政策」、「緊急救難服務」此2個細項指標獲得滿分,透過「臺北市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的成立,推出「北極星反毒專案」24小時可撥打毒防諮詢專線,尋求關於毒品的任何問題,以及「保護青少年─青春專案」等,並獲得教育部2020年「防制學生藥物濫用」績優教育單位中唯一獲獎的直轄市政府。此外,為降低疫病威脅,衛生局針對傳染病防治專責管理,建構跨市縣之傳染病防治與緊急疫災應變工作體系,因應疫情緊急應變需要,確保醫療服務量能的準備度。近年,北市府更力推智慧醫療,於臺北市立7家聯合醫院開放病房做為智慧醫療實驗場域,依院區照護特色規劃實驗主軸,包含和平院區失智照護、婦幼院區婦幼照護、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科與針灸科、松德院區慢性精神病照護等,於2021年完成聯醫智慧病房驗證;同時,為因應5G趨勢,與電信業者合作推動「5G專網智慧醫療實驗場域計畫」,透過機器人協助隔離病房的消毒及物資運送作業,以降低傳染風險,在三級警戒期間,北市聯醫精準執行各項防疫政策,因應疫情變化啟動緊急應變機制、擴增專責病房、集中檢疫隔離場所個案照護等,獲市民高度肯定。

在「基礎建設」方面,臺北市評分獲得82.4分,高於全球平均71.5分,排名全球第25名。臺北市具有綿密的海陸空交通網絡,便利的YouBike系統,不僅為都市綠色運輸減緩能源消耗有極大效益,透過實名制登錄自動投保公共自行車傷害險,為市民建立安心的交通運輸空間。此外,為因應緊急災難發生,建置「視訊199」透過GPS定址及影像傳輸,掌握即時訊息協助救援,而「都市災害通訊備援平臺」的設計亦有同樣功效,導入現有ICT廠商技術使用無人機拍攝災區訊息,快速建立通訊系統回報受災情形,提高救災效率。

在「人身安全」方面,臺北市評分獲得70.9分,高於全球平均62.3分,排名全球第19。整體警政治安良好,擁有較低的犯罪率、組織犯罪率,2020年刑事案件的破獲率達98.06%,竊盜案件破獲率達93.50%,每萬人員警人數為31.08人,皆較上年度有所提升,除了定期掃蕩組織犯罪、查緝毒品藥源、打擊詐欺犯罪等,更利用科技執法提升偵查能量,建構治安風險防護網。不過,報告也指出犯罪手法日新月異,尤其是Covid-19的流行更助長了網路犯罪,如惡意軟體、勒索軟體等,也成為執政者的挑戰之一。

在「環境安全」方面,臺北市評分獲得80.3分,高於全球平均68.5分,排名全球第14。此項為今年首度新增的指標,是所有面向上唯一突破80分,在投入的4個細項指標全部獲得100分的佳績,近幾年臺北市以低碳綠能首都為目標,制訂《臺北市能源政策白皮書》、《臺北市循環城市白皮書》,以積極節能減碳、發展多元能源、適應氣候變遷、發展循環經濟四大項做為核心政策,逐步朝向能源轉型的願景,打造低碳、韌性的友善宜居環境。此外,遍布大臺北地區的300多個空氣盒子,可隨時監控溫度、濕度、PM2.5等環境數據,而海綿城市概念的推動,藉由改變都市的保水貯留能力,提升城市防洪韌性,同時為增加城市綠覆率,利用社宅、校園屋頂及平台等空間,栽種綠色植物或設置菜圃,也鼓勵新建公有建築物取得綠建築標章,2020年的綠資源面積達14,051公頃,每萬人享有綠資源面積為53.99公頃,綠覆率更超過51.70%,顯示北市府對於永續發展與環境生態的重視,備受國際評比肯定,根據今週刊於2020年首次舉辦的「六都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取得第3,其中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的成長率(77.82%)為第1。

由於城市犯罪率的高低與安全性具有密切相關性,根據全球數據庫(NUMBEO)公布2021年中的安全指數(Safe Index)及犯罪指數(Crime Index)數據,在427座城市中,以1~100分做為級距,臺北市的犯罪指數僅13.48,安全指數86.52,代表犯罪水平非常低、安全程度非常高,排名全球第3,僅次於中東的杜哈、阿布達比,遠勝於香港、東京、首爾等城市。若從教育層面來看,一座城市要吸引留學生就讀,除了當地的教育水平、學校的吸引力及負擔性等因素之外,安全性亦是重要考量。

根據英國全球高等教育分析機構(QS)於2021年8月公布「2022全球最佳大學城市」(Best Student Cities 2022),臺北市以總分82.2分,全球位居第27,亞洲排名第7。報告依據六大面向進行綜合評比,其中在「對學生的吸引程度」(Desirability)此面向獲得67.8分,位居第6,主要涵蓋宜居性、安全性、空氣品質、貪污程度等細部指標,顯見城市的整體治安環境讓學生很安心。除此之外,共有25間大學座落於此,臺灣大學更是全國唯一進入全球百大的大學(2022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在學費、生活開銷的費用也較低廉,教育部統計處資料顯示2020年我國大專校院境外學生人數高達9.82萬人,占大專院校在學學生總數約8.16%,學生組成多元,有助於國際人才交流,而臺北市在經濟、教育和文化上的傑出表現,安全友善的環境成為最佳留學城市之一。

全球安全城市指數—臺北市各指標表現

整體而言,臺北市在「2021全球安全城市指數」及「2022全球最佳大學城市」兩份研究報告的表現均具有一定的水準,在許多面向上亦遠勝其他先進城市,顯見臺北市的競爭力道保有穩定度,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兼顧安全、宜居永續、教育的平衡性,以彰顯城市的新價值。儘管全球各地仍面臨Covid-19疫情的干擾,然而危機也是轉機,誠如SCI報告中所述,這不僅是一場對健康、經濟、自由的挑戰,也提醒執政者對於城市安全的建構須要全面性的思維,在後疫情時代,臺北市政府除了積極協助產業進行數位轉型,對於城市治理則朝向運用創新科技與方法,達到公共服務數位化、產業輔導與培育的任務目標,讓市府、市民與企業一起共同創造新的機會與可能性。

參考資料

關閉社群分享按鈕 展開社群分享按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