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產經情勢所有文章
盤點產經情勢所有文章
公司行號登記家數衰退,資本總額逆勢成長
截至2021年9月底,全國公司行號登記現有家數為164萬9,329家,其中設籍於臺北市之公司登記現有家數為17萬8,646家,商業登記現有家數為5萬9,978家,總計公司行號現有家數共23萬8,624家,較去年同期減少444家,下滑0.19%。在現有家數中,以「批發及零售業」最多(24.95%),其次為「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13.69%)及「製造業」(12.35%)。
臺北市工廠登記現有家數共1,005家,登記工廠廠地面積為55.4平方公頃,皆較去年同期減少,前三大行業別為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金屬製品製造業、食品製造業,行政區分布集中於內湖區、南港區,合計占比約67.56%。
進一步觀察第3季臺北市工商登記新設家數及撤銷家數統計資料,公司新設家數為2,600家,撤銷家數為3,620家,而商業新設家數為1,391家,歇業家數為1,455家;工廠登記新設家數為8家,歇業家數為20家。
在營收方面,截至2021年9月底,臺北市公司登記資本總額達13兆4,731億元,位居全國之冠,年增3.87%,儘管公司登記家數略微衰退,但資本額續呈穩定成長。以產業結構的資本額與比重來看,三級產業(服務業)為10兆621億元(占74.68%)、二級產業(工業)為3兆1,875億元(占23.66%)、一級產業(農林漁牧業)為2,236億元(占1.66%)。以產業別區分,資本額最高的前三大產業,分別為金融及保險業(54.06%),其次為製造業(14.80%)、不動產業(5.44%),合計約占77.30%。
整體而言,在5月中旬爆發的本土疫情,對於部分產業產生的衝擊影響也持續反映在第3季的各項經濟數據表現。根據經濟日報《新冠疫情對中小企業影響調查問卷》指出,多數企業營運受到明顯的衝擊,包括營收減少、訂單減少、原物料成本上漲,甚至採取減少員工工時、放無薪假等措施,影響就業穩定性,而臺北市的公司、商業及工廠登記家數雙雙呈現下滑,歇業家數比新設家數多,此波疫情明顯減低民眾創業的意願。然而,公司資本額逆勢成長,多數公司採取增資方式,將募集資金用以償還銀行借款,以減輕利息負擔及改善財務結構,同時亦可充實營運資金,以支應於各項業務,度過營運危機。
公司行號營收表現持穩,銷售額成長11.43%
截至2021年9月底,全國公司行號實際營業家數共計154萬1,960家,銷售額為32兆4,598億元,臺北市實際營業家數共計24萬946家,銷售額為9兆5,52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1.43%,占全國比重約29.43%。其中,前三大業別為批發及零售業(44.68%)、製造業(13.66%)、金融及保險業(12.40%),合計占比約70.74%。
整體而言,臺北市各業別銷售額增減各異,其中批發及零售業年增11.65%,由於全球經濟逐漸復甦,市場需求回溫,加上遠距商機持續發酵,使得機械器具批發業年增20.45%,商品鋪貨需求增加,致商品批發經紀業年增25.50%,而因疫情耽誤的買氣遞延,品牌車廠加強促銷力道,致汽機車及其零配件、用品批發業年增12.71%,然而零售業整體下滑12.14%,因外出消費人潮減少,買氣回升幅度有限,但網購需求成長,增減互抵所致。製造業年增20.62%,因全球景氣穩步復甦,廠商設備投資意願提升,半導體、5G相關產業需求熱絡,產能擴增,用鋼產業需求成長,致機械設備製造業、基本金屬製造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化學原材料業分別年增48.78%、41.25%、21.81%,而終端需求強勁,廠商擴增國內產能,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年增15.81%,因疫情遞延的購車買氣湧現,加上廠商大力促銷優惠,汽車及其零件製造業年增13.41%,而電動車需求持續上升,也讓電力設備及配備製造業年增47.46%。金融及保險業年減1.03%,儘管股市交易熱絡,證券期貨經營業務獲利大增,但因傳統型保單銷售衰退,整體獲利增減互抵所致。
隨著各國經濟活動逐漸解封重啟,市場需求明顯回溫,外銷訂單大增,航運的貨運量需求爆增、港口塞港問題,加上托運人將有時效性或重要性的產品轉往空運,導致貨櫃航運價暴漲,推升業者獲利空間,使運輸及倉儲業年增48.67%。而住宿及餐飲業年減9.81%,因疫情直至7月27日後才降為二級警戒,指揮中心持續執行「邊境嚴管」措施,初期民眾仍持保守觀望態度,減少外出旅遊活動,部分旅遊景點採總量管制及預約制入場,隨著餐飲業逐步開放內用,帶動民眾回流,減幅已逐漸收斂。
從產業結構來看,臺北市以三級產業為主、二級產業次之,一級產業占比最小。截至2021年9月底,登記家數中,三級產業為181,484家(占全市比重76.05%),二級產業為54,175家(占全市比重22.70%),一級產業為2,965家(占全市比重1.24%)。
在實際銷售額中,三級產業為7兆6,686億元(占全國比重43.65%)、二級產業為1兆8,751億元(占全國比重12.63%)、一級產業87億元(占全國比重21.41%)。整體而言,臺北市一、二、三級產業的營收皆較去年同期增長,占比亦相當穩定,三級產業的營收占全國比重超過4成,家數與銷售額亦維持成長態勢,顯示臺北市服務業的發展潛力相當穩定,亦為全國服務業銷售營收的主要收益中心。
2021年第3季臺北市總用電量47.11億度,較去年同期減少7.83%;其中電力用電量為22.98億度(占48.78%),電燈用電量為24.13億度(占51.22%)。若進一步分析售電資訊,總用電量占全國比重7.19%,其中工業部門用電占全國該類別比重0.53%,服務業部門用電占比20.42%,住宅部門用電占比11.89%。整體而言,與去年同期相較,全國用電量微增1.07%,臺北市則減少7.82%。由於三級警戒至7月26日止,期間民眾減少外出,居家辦公或在家照顧幼童,學生進行線上學習,微解封之後,仍有多數維持分流與居家上班,加上夏季高溫炎熱,導致全國用電量大增,而臺北市的產業及民生用電與去年同期相較,皆有明顯降幅,一方面是去年受疫情影響有限,墊高基期,另一方面,戶籍人口數減少66,042人,以及推動節電亦是原因之一。
投資活動減緩,僑外投資金額與外商公司家數續呈衰退格局
根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統計,累計1~9月,核准僑外投資件數為1,968件,投(增)資金額約44.18億美元,分別較去年同期減少607件、30.47%,投資件數、金額雙雙呈現負成長趨勢,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大型跨國企業投資活動趨緩所致。
若從地區來看,前5名分別為加勒比海英國屬地、美國、日本、荷蘭、新加坡,合計約占僑外投資總額64.38%;若就業別觀之,前5名分別為金融及保險業、批發及零售業、資訊及通訊傳播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不動產業,合計約占僑外投資總額68.87%。
累計1~9月,核准於臺北市之僑外投資件數為1,428件,累計金額約27.4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7.64億美元。單以第3季來看,投資金額占全國比重62.22%,以地區別分析前5名分別為美國、新加坡、韓國、英屬維京群島、英屬開曼群島,合計約占僑外投資總額73.37%,雖較去年同期減少,但已較上季明顯回升,占全國比重仍為全國之冠。
截至2021年9月,全國外商公司新設家數共92家,設籍於臺北市外商公司新設家數為61家,全國及臺北市家數皆較去年同期微幅下滑,但較上季已漸回升。若進一步從外國公司在台認許公司家數來看,全國家數為5,640家,其中設立於臺北市為3,743家,占全國比重66.37%,仍位居全國之冠。
整體而言,全球疫情持續,國際經濟情勢未明,主要投資活動仍受到影響,所幸臺灣在本土疫情爆發後迅速控制,自7月下旬降為二級警戒,部分管制逐漸鬆綁,防疫工作仍審慎執行,而我國投資環境在國際評比中表現相當優良,如8月份由BERI所公布的第2次「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臺灣的投資環境風險評比排名居全球第4名,其中營運風險指標排名為全球第3名、亞洲第1名,因此加深投資人信心,多項投資指標皆較上季明顯成長。而臺北市位居全國政經中心,經濟復甦反彈力道亦較其他縣市強勁,高達7成的外商投資(採增資、新創投資等方式),以及6成的外商公司設立於此,顯示臺北市獨特的利基優勢,投資人對未來前景深具信心,持正向看待。
稅收實徵淨額減少21.56%
2021年第3季,地方稅收實徵淨額共計68.03億元,年減21.56%,其中各項稅收皆全面下滑。由於7月仍壟罩在疫情下,三級警戒降級仍有部分管制未解,加上適逢農曆民俗月淡季、房地合一稅2.0新制上路,房市交易活動放緩,然而臺北市9月建物買賣移轉登記件數較8月增加27.7%,顯見先前因疫情遞延的買氣已漸回溫。從各項稅收來看,以土地增值稅及房屋稅衰退較多,分別減少12.03億元、4.37億元,與房地新制趕在6月底前登記完成,致第3季交易量銳減。使用牌照稅,因受到疫情影響造成原物料、晶片持續短缺,影響交車,新車掛牌數較去年同期減少,致稅收年減5.76%。
知識密集型服務產業之家數及銷售額雙雙成長
根據105年工商普查分析,臺灣產業結構已朝向服務化與知識化邁進,整體知識密集型服務產業的生產總額為3.7兆元,較100年成長32.07%,是非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成長率15.47%的兩倍多,具有提升附加價值、創造就業、創新效率等效益,有助於提升服務業競爭力。而臺北市的產業結構已朝向研發、創新、高附加價值、高知識密集型發展。
截至2021年9月底,全國知識密集型服務產業家數共計17萬1,079家,臺北市為5萬3,695家,占全國比重31.39%;而全國月平均銷售額為3,837億元,臺北市為2,553億元,占全國比重66.52%,與去年同期相較,家數與銷售額雙雙增加,但占比則略微下滑,家數比重仍維持超過3成,銷售額占比維持6成,表現持穩,顯見臺北市知識密集型產業的成長動能持穩發展,展現有效抵禦疫情衝擊的韌性,也因為相關產業具備創新能力,能因應風險的抗壓能力較強,有助於引領其他產業的效益,提振經濟復甦力道。
新創家數持穩成長,「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仍為熱門創業業別
截至2021年9月底,臺北市新創公司行號(設立登記未滿5年之事業)共65,885家,年增805家。從業別分布情形,以「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占比最高(20.76%),其次為「批發及零售業」(18.79%)及「金融及保險業」(12.48%),前三大類業別比重超過5成。由於第3季仍籠罩在疫情下,工商登記家數衰退,而新創家數仍逆勢成長,但與上季相比,皆呈現下滑,因去年基期較低,部分新創看準疫後轉型契機,採取產品或服務轉型、積極尋找投資合作機會等方式,因應疫情危機降低營運風險,然而此波本土疫情爆發,新創公司受到的衝擊相對大型企業來得大,營收驟減下,多半會採取停業、減薪或無薪假等措施,而使得成長動能減緩。
臺北市新創公司行號負責人之本國人與外國人分布比重持穩
截至2021年9月底,臺北市新創公司行號(設立登記未滿5年之事業)負責人之國籍別為本國人為61,896家,外國人為3,959家,占比分別為93.99%、6.01%,外國人占比持續略減,自2020年第3季起,呈現下滑趨勢,由於國內目前仍持續實施邊境管制及入境後檢疫措施,限制外國人入境,使得外國人創業動能逐漸趨緩。
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1.82%,以交通及通訊類漲幅最大
2021年第3季臺北市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年同期上漲1.82%,七大類別中呈現上漲,包括:交通及通訊類(7.05%)、食物類(3.18%)、教養娛樂類(0.66%)、居住類(0.63%),主因為油料費、國內旅遊團費續受去年基數較低影響,蔬菜、肉類及外食費價格上漲,部分房租調漲租金、押金。而下降的類別,包括:醫藥保健類(-0.07%)、衣著類(-0.05%)、雜項類(-0.16%)等,因部分藥品及保健食品、夏季服飾折扣、美容及衛生用品等優惠幅度較上年增加,金飾及珠寶價格下跌,漲跌互抵所致。
進一步比較,累計1~9月全國CPI平均較去年同期上漲1.74%,臺北市亦上漲1.25%。整體而言,全國及臺北市CPI自2020年第2季開始,連續6個季度上漲,且漲幅擴大,全國第3季CPI(2.29%)已超過2%通膨警戒線,與去年CPI負成長的低基期有關,加上進口油電燃氣價格攀高,國際能源物料價格仍續呈漲勢格局,進口物價上揚等因素,皆有可能影響後續推升國內通膨壓力的原因,需持續關注。
可支配所得142.29萬元,為全國之冠
根據臺北市政府主計處於2021年10月公布的「109年臺北市家庭收支訪問調查報告」顯示,臺北市家庭平均每戶所得總額(經常性收入)為183.2萬元,較去年減少0.41%;家庭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為142.29萬元,續居全國各縣市之冠,且為臺灣地區平均之1.3倍,較去年增加0.03%,惟成長幅度逐年縮減。主因為臺北市為全國政經中心,工商營業額占比超過3成,因此相對其他縣市受到疫情影響較為明顯,許多自營作業者收入下滑,加上利息低、影響存戶所得,使得增加幅度大幅衰退。
進一步依照戶數五等分位組觀察,最高所得組家庭可支配所得為最低所得組家庭之4.67倍,較去年增加0.10倍,自2018年以來漲幅漸增,顯示貧富所得差距擴大出現警訊。
從消費層面來看,每戶家庭消費支出為110.94萬元,較去年減少3.74%,而每戶家庭儲蓄為31.35萬元,增加16.16%,因受到疫情影響,民眾消費行為趨於保守。若就消費支出型態觀察,仍以「住宅服務、水電瓦斯及其他燃料」占比最高(27.37%),其次為「食品及非酒精飲料」、「醫療保健」,而「休閒與文化」受到疫情及各國邊境管制影響,占比降至6.07%,降幅最大;「餐廳及旅館」,隨著家庭飲食習慣的改變,以及外食成本上漲等因素,占比升至13.49%,增幅最多。
房市降溫,整體不動產市場交易衰退25.95%
建築物建造執照之統計為反映國內建築物新建、增建、改建及修建趨勢的指標,其變動情況得以反映營建業未來景氣發展趨勢。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統計,2021年第3季全國核發建築物建造執照件數共6,649件,總樓地板面積為11,430千平方公尺,核發建築物使用執照件數共5,681件,總樓地板面積為7,030千平方公尺。
臺北市核發建造執照件數共69件、總樓地板面積為618千平方公尺,核發使用執照件數共38件、總樓地板面積為438千平方公尺,與去年同期相較,建照與使照的件數下滑,因受疫情、營建缺工、原料漲價及房地合一2.0上路等因素影響,建商對未來投資面、景氣的信心仍趨於保守,而代表新增餘屋供給的使用執照核發量亦呈現減少趨勢,顯示買氣低迷。另一方面,總樓地板面積則呈現增加趨勢,主要為新建辦公服務類、住宅類工程,若與上季相較,無論是件數與總樓地板面積皆有微幅增長,房市復甦有望。
2021年第3季臺北市交易件數共6,163件,其中土地買賣登記筆數為9,123件,建物買賣登記棟數為6,371件,與去年同期相較,呈現全面下滑趨勢。因適逢房地合一2.0實施、民俗月傳統淡季、疫情干擾等因素,使得交易量急速降溫。
進一步以行政區來看,成交件數、土地與建物買賣登記件數與去年同期相較,全部呈現負成長。以整體成交件數來看,中山區、內湖區衰退至千件以下,但因區域地段機能性佳,仍穩居交易熱區,而衰退超過3成的行政區域包括南港區、萬華區及士林區,交易量明顯縮水。隨著疫情逐漸緩解,管制降級,疫苗接種率增加,民眾生活漸回歸正常,加上資金充沛與低利率環境之支撐下,進入傳統第4季旺季,遞延性買盤出籠,預期房市買氣可望逐步回溫。
觀光住用率下滑至16.32%,市場結構仍以本地旅客為大宗
依交通部觀光局資料,第3季來台旅客為25,704人次,較去年同期衰退52.23%,截至2021年9月底來台旅客累計102,919人次,與去年同期相較,負成長92.18%。由於去年6月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有條件放寬國境管制,開放以「探親或訪友」與「業務」目的來台為主,致來台旅客基期較高,然而自7月27日起調降國內疫情警戒至第二級,但考量全球疫情回升、Delta變異株持續傳播,「邊境嚴管」措施仍持續執行,致來台旅客依舊呈現減少趨勢,但每月人次已逐漸回溫。
臺北市觀光旅館(含國際、一般)計43家,客房住用數共計166,875間,住用率為16.32%,分別較去年同期減少153,512間、下降14.86個百分點。由於全球疫情仍嚴峻,各國持續緊縮防疫管制措施,儘管國內在7月底降為二級警戒,在防疫期間,多數民眾仍避免非必要之旅遊計畫,使得7月住用率僅9.41%,隨著部分管制措施採逐步鬆綁,也為觀光景點帶來人潮,推升民眾出遊意願, 9月住用率已回升至21.79%,另一方面,多家旅館撐不過疫情衝擊,面臨歇業或轉手求售,亦有轉型為防疫旅館,鎖定入境旅客特定的住房需求,截至11月臺北市已有超過140家防疫旅館,顯示臺北市觀光旅宿業生態已悄然變化中。
觀察臺北市觀光旅館之住客來源,以臺灣旅客(88.06%)占比最高,其次為北美旅客(3.99%)及亞洲旅客(2.52%),其餘地區相距甚小,因受疫情影響,旅客之市場結構仍以本地旅客為大宗。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發布的「2020年來台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疫情邊境嚴格管制前(1~3月),62.59%旅客來臺主要目的為觀光;疫情邊境管制放寬後(7~12月),57.28%旅客來臺主要目的為探親或訪友,而臺北市在疫情邊境嚴格管制前後,都是旅客遊覽景點最多的縣市,在知名旅遊指南「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於10月公布2022全球最佳旅遊勝地,臺北市名列全球最佳旅遊城市第2名,顯示臺北市在國際旅遊市場具有競爭潛力。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為預期明年疫情趨緩及邊境開放趨勢,運用社群媒體、線上旅遊、國際知名旅遊平台合作等策略,持續宣揚臺北市觀光魅力,為爭取疫後觀光產業復甦新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