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新南向政策必須考量臺灣目前產業發展狀況與可能產業困境的規劃,本文從建置臺灣優勢實力與策略、發揮搭建合作橋梁功能、重視進入當地投資提供協助、新南向政策與一帶一路倡議機會、加強前瞻計畫與新南向政策的連結等五大方面,並進一步從教育、文化、媒體、經貿等層次提出整體發展策略應用,期為政府與社會在推動新南向工作時之重要參考。
新南向政策為蔡英文政府在2016年5月20日上任後所推出的新重大政策,主要是著眼於當時臺灣的進出口及投資都集中於中國大陸,為了分散市場風險,希望臺灣的投資與貿易重心可以分散至其他的國家。
新南向政策所包含的國家有東協10國、南亞6國再加上澳洲及紐西蘭等共18國。2016年,這18國的貿易額為980.2億美元,占全球的18.8%。再從複合成長率來看,2012~2016年臺灣對於新南向國家的貿易總額為負 3.4%,顯見臺灣對於新南向國家的貿易總額是呈現衰退的現象。但是這18個國家的平均複合成長率卻有3%的正成長,顯示出當這18個國家經濟享有正成長之時,我國對於這些國家的貿易發展卻是呈現負成長的現象。基於此,我國對於這18個國家的貿易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再從各國的產業來看,目前臺灣對於新南向政策的國家從第一級產業的農業到第三級產業的服務業都有涉足,但是因為各國的發展特性不同而有差異。像是泰國主要以文化創意產業為特點、印尼則是以倉儲配送業為特色,且各國對於其所發展的產業特色皆有不同,這正是臺灣新南向政策政府及民間要進入這些國家時必須考量的重要部分。
另外,新南向政策必須考量到臺灣目前產業發展狀況與可能產業困境的規劃。臺灣主要是以電子、文創、電機、通訊、生技及物流產業較為優勢,同時對於石化重工業、鋼鐵、能源產業也具有競爭力。而這些產業對於東南亞和南亞國家而言,也較具有吸引力。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我國在這些產業都具有吸引力,但其他國家如日本、南韓、甚至中國大陸,也同樣在這些產業上具有優勢,且在部分國家也深耕許久。因此,如何讓東南亞和南亞國家更有意願合作和買單,則是我國未來在規劃和推動新南向政策時必須考量的重點。
因此,面對上述的經貿考量,企圖共創經貿商機,提出下列從建置臺灣優勢實力與策略、發揮搭建合作橋梁功能、重視進入當地投資提供協助、新南向政策與一帶一路倡議機會、加強前瞻計畫與新南向政策的連結等五大方面,可以提供政府與社會在推動新南向工作時之重要參考,並以比較密切且具有地緣經貿戰略關係的東南亞為主:
雖然南向政策發展從李登輝時期便已經開始,而我國的情治單位及駐外單位也都有對於東南亞各國持續性的蒐集資料,但是因為都是屬於較為片面及單方面的資料,再加上東協經貿積極發展,啟動東協經濟共同體(AEC),以及中國大陸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加上日本和印度的積極投入東南亞發展力道,使得當前東南亞各國發展的前景勢頭愈來愈被看好與肯定。
對此,反觀我國內部對於東南亞的了解、認識和研究,卻是散布於各個政府機關、智庫法人及研究機構當中,沒有統一的單位來進行整合。爰此,首先必須加強我國對國內政經社會文化優勢的掌握與規劃,如何與新南向國家在產經、社會和文化面對接,並對其國家發展情況的情報蒐集更為完整與全面,使我國對新南向國家可以發揮更強的連結和對接優勢,提升臺灣在新南向區域的經貿競爭力。
一、東南亞人口結構改變:預估2023年之後,泰國、越南、印尼等國於15~64歲的勞動人口將陸續邁入零成長至負成長。換言之,在東南亞人口紅利的優勢逐將漸消失的情況下,勞動力輸出將出現逆轉。而臺灣目前倚賴產業、家事外勞支持低成本的產業發展及照護需求,未來也將無以為繼。因此,臺灣勢必要揚棄低成本掛帥的發展思維,以創新來驅動經濟成長,不容否認地,臺灣產業經濟的發展優勢必需要朝高度轉型到自動化、機械化、文創化、人工智能化、綠能化、品牌化、醫療化、電商化等。
二、面對中產階級和新消費族群的興起商機:近年來,印度與東南亞經濟成長強勁,也帶動中產階級人數快速成長。東南亞在2014年時中產階級人數已比五年前增加一倍。因此,針對各國中產階級的消費模式與需求,也將是未來重要的投資商機。此外,東南亞和印度持續成長的龐大市場,尤其女性和老年人口的消費能力提高,對於醫療健康和社交商品需求亦隨之增加,這些更是臺灣經濟成長動能可著力之處。
三、建置資料庫:因為語言隔閡和地理文化的問題,臺灣對於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的研究並不多,資料建構也不完整,在產業經濟、政策、法規等問題上並沒有通盤的掌握與瞭解,很多還只是處於學術研究上的基礎階段,如總體經濟、文化層面。因此需要建立相關更豐富與多元的資料庫,來瞭解整個東南亞和南亞各國的相關情形。這部分除了由政府部門來建構之外,還可以透過法人單位、智庫、工商協會等組織進行,強化民間單位的對口,以及在相關的合作上可以更為靈活與全面的蒐集。
四、強化人才培育:目前臺灣不論是要吸引東南亞國家來臺灣旅遊或是派駐到當地進行相關情報蒐集或經商活動,都會發現人才短缺,而東南亞或南亞國家因為經濟高度成長,人才需求的程度也提升。因此,對我國來說,建議強化相關人才的技能培育,尤其在資訊、科技、服務、醫療、旅遊、文創、經貿、電玩、教育、餐飲、電商、物流等領域,人才需求市場極大。另外,也應思考是否可以放寬相關的法規,讓目前有語言能力且有意願的人才盡快進入職場,或是從境外尋找短期的服務人才來滿足國內目前在政策推動下急需的勞動缺口,甚至鼓勵國內所培育出來的專業人才,前進東南亞或南亞發展,發揮所長來創業。
五、發展臺灣自有品牌與特色之新南向商機:臺灣本土有很多商品或品牌都具有臺灣本地的特色,也很受到東南亞國家的歡迎,很多廠商都往東南亞國家進行投資及開店,如臺灣在東南亞手搖茶的盟主「日出茶太」、造成東南亞國家人民搶購的「純粹喝」飲品,以及最近爆紅的「星球爆米花」等,顯見臺灣的品牌力量都可以在進行包裝之後成功進入東南亞市場。但必須注意的是,各國的法規及民情不同,在進軍該國時必須注意,像是東南亞國家的清真人口眾多,要賣相關的產品必須獲得該國或組織的認證,如清真食品的認證。臺灣目前也才在推廣相關的認證,且在相關的推廣上也有不足,必須加快腳步,來搶占這廣大的商機。
六、重視穆斯林市場商機:將近有17億人口(約23%世界人口)的穆斯林社會龐大潛在商機,從東南亞將近有3億與南亞約有4~5億的穆斯林人口,便可以知道清真食品的產業發展或是旅遊觀光業的市場,對臺灣來說相當具有發展潛力。一般說來,穆斯林國家因為宗教緣故與中國大陸的外交關係和交流不是很友善和睦,因中國大陸對新疆回族的打壓,而對中國大陸的態度較有疑慮。相對而言,臺灣食品產業的發展向來有不錯的基礎與聲譽,政府可以鼓勵創新與研發相關符合穆斯林社會所需求的相關食品與商品,來獲得或是開發清真食品認證的合作。
七、開發穆斯林旅遊市場:臺灣為吸引更多的觀光客,除吸引東南亞、東北亞與南亞觀光客之外,穆斯林社會的遊客也是重要的來源,如何營造一個穆斯林遊客旅遊的友善空間與餐飲休閒,是旅遊產業要思考的重要問題。畢竟臺灣社會的宗教包容度比較高,而且對穆斯林的相對友善,東南亞和南亞的穆斯林遊客也很具有潛力。例如,臺北車站及周邊地區已成為在臺灣回教徒每年慶祝開齋節的聚會場域,很具有特色,如何營造具有友善包容的空間,將臺北車站周邊打造成穆斯林特色文化場域,也可以串連整個臺灣清真寺的回教社區,透過宗教交流與文化交流,讓臺灣成為世界回教旅遊的重要地區,也同時可以營建出回教世界的經貿市場連結。
一、透過多元的工商協會、法人研究機構、智庫機構、產業協會等建立多元溝通管道:建議可以先由法人機構、智庫研究或工商協會先與當地的相對團體進行交流,進一步簽署相關的合作協議,再進一步將雙方的合作關係常態化。透過民間團體先行,再由官方合作的方式,來淡化一中原則政治的色彩與壓制。既不會給予南向國家挑戰一中的為難,又可以跟南向國家有更為實質密切的交流與合作。畢竟一中原則所連結的政經利益極大,包括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商機、中國大陸的龐大市場、以及中國巨大投資與援助,這些南向國家不可能為臺灣去抗拒中國強硬的一中原則,新南向政策也無法跟一帶一路相提並論,但至少可以在臺灣能耐內跟南向國家共創雙贏經貿商機。
二、加強臺商協會的功能性:由於臺灣在新南向政策的發展上,不若中國大陸「一帶一路」大筆資金挹注於「重工業」式的發展,或是推動大型基礎建設投資,而是靠人與人關係的聯絡網絡,重視雙向交流。再加上南向政策上包含18個國家,各國的政經發展、投資環境法規、當地政策等都各不相同,更遑論各國的語言溝通問題,雖然臺灣加強透過政策要加強培育相關的人才,但還是有緩不濟急之憾。因此當前可以透過強化與各地的臺商協會進行合作,透過各地臺商協會的力量與人脈,進行當地的相關產業資訊蒐集,或是辦理商展、商機的引薦等工作,讓我國政府或民間對於當地商機有興趣的廠商可以獲取即時的資訊。另外,透過臺商協會來引薦相關的團體,也可以避免資訊不對稱的問題所衍生的額外成本。更要增強臺灣駐外代表處與臺商協會之間的實質連結功能,以及提供更多臺商實質需求的援助,建立相互實質的雙贏關係。
三、鼓勵成立臺灣與18個新南向國家的社團法人的交流協會。對於各個交流協會(如台泰交流協會、台印交流協會、台越交流協會等)的成立與運作,政府每年只要補助一些運作經費,加上協會進行募款,便可以有效地推動雙邊社會民間的交流活動,舉凡社會、文化、宗教、教育、美食、醫療、語言、旅遊等。甚至包括對語言教育推廣、雙邊社會文化交流活動、臺商企業經營與投資、連結當地華商與華社、雙邊社會文化交流、對該國政經的研究、推動雙邊流行文化、為當地臺商企業舉才、甚至吸引當地優秀學生來臺灣唸書、推動企業實習機會等等。讓交流協會可以成為雙邊重要的交流橋樑,以及在交流協會、臺商、駐外代表、在地華社、以及跟當地社會(人民)之間,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為新南向開創更多的交流管道,既可以在臺灣本地推廣對方國家的社會、經濟與文化,讓更多人民認識,亦可以提供更多對方國家的資訊與機會,促進雙邊社會與文化的實質交流。
一、鼓勵當地業者與臺商的合作,以整合行銷的方式銷售臺灣的產品與服務:鼓勵在新南向國家的臺商或在地業者可以善用臺灣的相關服務與網絡,如物流業、批發零售業、貿易網路的服務資源與相關通路,以就地提供或滿足東南亞和南亞相關國家的需求,建立一個相互合作與共贏的格局。
二、攜手他國共進東南亞與南亞發展:在當地有很多國家廠商已經進入發展,因此對於當地的產業經濟、風俗習慣、商情等都已經有相當的熟悉,像是日本因為中國大陸競爭的關係,很早就已經進入東南亞關鍵產業的布局,再加上臺灣與日本的產業供應鏈上屬於上下游的關係,不像與韓國是呈現競爭的關係,因此可以與日本產業進行合作,一同進入東南亞市場。
三、提供金融服務,便利當地廠商的資金需求:由於我國的東南亞勞工人數眾多,須要將所賺得的薪資匯回當地,因此衍生許多的金融服務商機,如菲律賓每年自國外匯回菲律賓的勞工薪資超過100億美元,因此中國信託即針對印尼及菲律賓的勞工開放ATM匯款,每筆收取新臺幣200元的手續費,對於銀行的營收有很大的幫助。在東南亞當地方面,因為臺商在當地經營也須要資金,而透過當地的金融體系取得資金較為不易,因此若臺灣的國銀可以進行跨境服務,深耕「供應鏈融資」業務,推動微型金融機構業務,可以協助臺商擴展規模有相當大的幫助。同時,這些國銀在東南亞已經設立子行或分行,如兆豐銀、國泰世華、中國信託、第一銀行、玉山銀行、合作金庫等,在柬埔寨、越南、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寮國、緬甸、新加坡等,享有更大的經濟利潤。
四、金融數位科技發展(跨境電商):跨境電商和金融商務數位化是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目前相當重視的發展領域,因此如何快速強化此數位化領域發展,也是臺灣銀行業必須掌握的關鍵課題,因為東南亞國家的幅員廣大,各國之間的商業物流、金流等服務需求日益增加,也日益增加廠商的競爭,因此臺灣跨境電商或是相關的銀行體系必須注重這部分的優勢。因為數位化發展背後所帶動的跨境電子商務和金融電子化,將會是東南亞和南亞國家下一步推動的重點,例如印度推行「數位印度」與中國阿里巴巴正在東協建立相關的據點,會以泰國為基地興建電商工業城,來拓展柬寮緬越(CLMV)的市場,顯示目前南亞、東南亞國家都積極發展電子商務,臺灣更應該積極布局。
五、設立臺灣產業辦公室,處理臺灣或本地廠商的問題:臺灣產業辦公室方面可以分為二個方向:1.臺灣廠商再進入東南亞市場的初期,對於當地的法規及相關的商情可能還不是很熟悉,因此可以協助廠商瞭解及蒐集當地的情報,也可以隨時分享當地的狀況給廠商或是回報給政府瞭解。2.對於當地廠商而言,可以透過該辦公室來瞭解臺灣的產業政策、未來的發展方向、可能投資臺灣的機會,或是有意願進入當地投資廠商的背景調查等,可以透過這種資訊分享的平台,讓臺灣廠商或是當地的廠商有更多的合作,並為新南向雙向商機提供更好的服務。
一、面對一帶一路的挑戰與機會:中國大陸一帶一路的推動不僅只是基礎建設,還有協助與強化這些國家和一帶一路地區的經濟發展連結,以及沿線包括中亞、西亞、南亞、中東、東歐地區,推動一個「擴大版」的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模式。這值得臺灣去重視,以及如何跟新南向發展對接,在臺灣的海洋航運、經濟特區經營、中小企業經驗、創新發展、資訊科技、環保與能源、農業改良與技術、海上養殖經驗、電商技術、石化產業等優勢,都可以將中國大陸一帶一路的建設轉變成臺灣新南向發展的助力,甚至享有「搭便車」效益,也可以彌補中國大陸一帶一路建設上的不足,以及一帶一路國家在非傳統安全上對中國大陸不安的彌補調整。
二、新南向政策與西進大陸投資並行不悖。新南向政策是政府為了提高整體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並不是要弱化西進政策或是到替代對中國大陸的投資。儘管政府一直強調,新南向政策跟兩岸經濟關係發展是並行不悖的,但這必須加以釐清,以及有更清楚的政策作為,不要讓外界產生新南向政策是替代西進的政府策略。蔡英文政府強調要用「以人為本」模式交流,談經濟發展也要談人員交流,藉此建立更可靠的關係,期盼企業策略布局跟東南亞有更多合作,強化行銷網絡關係及產業鏈結合。基於此,也不應該減緩對中國大陸的發展與推動,兩岸以人為本交流,應更務實地讓新南向政策與一帶一路有更多的合作和對接機會。否則推動新南向政策,卻弱化對西進中國大陸的發展,最後只有作繭自縛的消耗經濟能量,於事無補。
三、正視印度、日本、非洲與東南亞的「自由走廊」發展,以及「印太戰略」下的美印日澳和東南亞的地緣經濟的整合發展機會,試圖相對於對抗一帶一路的政經發展的格局下,臺灣可以在「自由走廊」、「印太戰略」、與「一帶一路」之間扮演更佳的經濟連結與協調角色。讓新南向政策來連結一帶一路、自由走廊、亞太戰略的經濟發展,讓臺灣新南向政策在經貿與社會文化發展上的動能,可以發揮其軟實力的影響與區域影響力,相對於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突顯出軟實力、硬實力與銳實力(sharp power)的整合威脅。
一、具有前瞻的新南向政策思維:在臺灣經濟轉型的大戰略下,對於新南向政策的定位及投資策略不能如同過去一般,只追求更低成本的代工產業。必須要有「前瞻」的新南向政策的發展。事實上,東南亞及印度等國近年來經濟快速成長,成長表現相對亮眼,出現了「印度崛起」和「東協崛起」的現象。如印度推動東進政策、泰國工業4.0與東部經濟走廊開發、柬埔寨四角戰略、菲律賓雄心2040戰略、印尼全球海洋支點戰略、汶萊2035年宏願等等。因此,前進到印度與東協地區,必須要有新的思維、創意、前瞻、和未來經濟感的產業投資,不能以傳統技術產業遷移的投資思維,才能發揮產業「永續發展」的優勢。
二、結合前瞻計畫和旗艦型產業發展:目前政府規劃以「數位國家、創新經濟」方案為基盤,透過「連結在地」、「連結全球」、「連結未來」等三個連結,推動「五大產業創新」研發計畫。在行政院提出發展旗艦型產業計畫,以「5+2」創新產業為主軸,試圖帶動新產業投資機會,「5」代表著亞洲矽谷、生技醫療、綠能科技、智慧機械及國防航太等創新產業,「2」則指新農業、循環經濟,來配合新政府的經濟政策之三大主軸:「創新、就業和分配」。
在前瞻計畫方面,政府積極規劃擴大全面性基礎建設投資,目標在於著手打造未來30年國家發展需要的基礎建設,「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包含八大建設計畫:建構安全便捷的軌道建設、因應氣候變遷的水環境建設、促進環境永續的綠能建設、營造智慧國土的數位建設、加強區域均衡的城鄉建設、因應少子化友善育兒空間建設、食品安全建設,以及人才培育促進就業建設。
前瞻計畫是用來為國內未來的基礎設施及人才教育打下根基,可以利用旗艦型計畫框列出臺灣未來的重點產業,並厚實根基,再將這些產業或產品與新南向國家相關特色產業相鏈結,提升臺灣的整體經濟。例如,輸出「國家隊」的投資(籌組電廠、石化、ETC、都會捷運、環保工程系統的國家投資隊),甚至拓展到生技醫學、新農業、綠能科技、綠能網路、醫療交流平台、資訊科技、智慧城市等,來爭取新南向地區的商機標案,從臺灣產業革新,建設亞洲矽谷-數位國家的「智慧島」,重視物聯網、人工智慧、和創新創業三大主軸,並延伸到東南亞與南亞的新產業規劃布局。
在整體上的發展策略思考,深化新南向政策的整體發展的框架圖,如圖一所示,基於提升臺灣實力的目標,必須深入思考五個層次的策略應用:
在各別具體發展平台推動上,要深化新南向政策之發展建議有幾個重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