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迎向循環經濟新商業模式 - 臺北產經資訊網

主意境區

:::

迎向循環經濟新商業模式

建構循環經濟的創新商業模式,為達成永續發展並有效解決環境問題的新經濟,本文首先探討歐洲循環經濟行動計畫揭示市場未來發展方向,剖析政策如何有效地推動產業轉型,推進循環經濟的結構變化,並從歐盟積極推動ESG,驅動企業決策導入環境效益量化,進而創造兼顧環境和社會價值的商業模式。

前言

什麼是循環經濟新商業模式?企業該如何形塑新的未來?政府又該如何支持?本文的目的即在於討論一個社會如何建構循環經濟的創新商業模式,協助傳統市場轉型、經濟結構調整,達成永續發展並有效解決環境問題的新經濟。本文先藉由經濟成長帶來環境惡化的挑戰,以及歐盟如何以循環經濟為目標,所推動的各種相關作法,分析循環經濟所需要的核心元素。最後,本文並提出目前最受矚目的租賃商業模式,社會又該如何有效藉此作法,增加社會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帶動市場結構具體變化。

壹、循環經濟解決人類資源需求和環境惡化問題

科技發達帶給我們便利的生活,近10年來智慧手機的普及性不但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資訊取得模式,甚至各種商業模式層出不窮,交易活動也增加許多。但我們從來沒有仔細分析過,經濟成長背後的代價,包括環境污染、全球暖化問題,眾所周知的空氣污染造成肺腺癌的健康威脅、全球暖化帶來海平面的上升及地層下陷等;甚至科學家統計,自1970年代之後,人類致使4,000種動物族群減少60%。身為一個現代公民,我們看到的現象是「法制永遠趕不上環境惡化的速度,人類永續發展似乎成為了奢想」。無怪乎2019世界經濟論壇將全球暖化問題比喻為「人類毀滅性的武器」。

環境污染與氣候變遷問題的解決是永續發展的主要關鍵,因為當前地球問題根源在於過度消費,以及不可持續的生產模式和浪費情形。究竟我們需要幾個地球才夠?或者說我們現在的經濟活動量已經導致環境惡化,地球的生態系統復原力已經降低而無法有效回復(WWF, 2018)?根據OECD(2019)的出版品預測顯示,2017~2060年由於全球經濟成長和生活品質提升,人類的原物料使用量將成長2倍,環境負荷也將增加2倍。從其預測報告中,可發現未來環境外部成本是最大的挑戰,如何訂定好的市場價格減少環境外部成本,需要更多資訊和管理,以及好的訊息揭露方式。

地球究竟還有多少時間?去年(2018)10月9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特別報告中提出,目前氣溫已經比工業革命前升溫近1°C,而1.5°C可能在2030~2052年之間發生,代表我們沒有太多時間,永續發展議題需要更多的關切和執行力。按照目前的資料顯示,若要地球升溫回到1.5°C,2030年全球CO2排放量應比2010年還要少40~60%,工業部門需在2050年之前較2010年排放水準少75~90%,交通部門使用低碳能源的比例,要在2050年提升至35~65%,而建築部門則需將「電力化」比重(低碳能源)拉高到55~75%。這些光靠目前自願性的節能減碳行為是無法達成的目標。

貳、永續發展法制基礎

法制基礎是推動環保的主要力量,環境外部成本象徵著市場失靈,在沒有明確的法令義務下,企業是不可能有足夠的動機或誘因改變生產行為,或引領消費者的使用行為。因此,各種文獻顯示,非得藉由法制義務才能真正瞭解未來永續發展目標達成的可能性,以及相關市場的走向。目前國際上又以歐盟所頒布的法制方向最受各國矚目;其中,歐洲循環經濟行動計畫揭示市場未來發展方向,另外,又因為海廢污染的影響性太大,當前各種材質資源又以塑膠為最受矚目的規範對象。因此,本節以歐洲之循環經濟行動計畫、歐洲塑膠循環經濟戰略,以及一次性的塑膠禁令進行相關市場分析:

一、循環經濟行動計畫

歐盟執委會(EU-Commission)於2015年12月2日制定「封閉循環-歐盟循環經濟行動計劃」(Closing the loop - An EU action plan for the Circular Economy),旨在推動歐洲走向循環經濟,以更永續的方式使用地球資源。該計畫著眼於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從「生產製造」、「消費使用」及「回收處理」三大面向凸顯問題所在與提供行動建議,強調三大主軸,包括:1.最大限度的減少廢棄物產生;2.盡可能的延長產品物料之經濟價值;3.提高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水平。執委會認為,此為歐盟發展永續、低碳、高能效及卓越經濟競爭力社會之關鍵因素,並指出此般循環經濟之轉型將為歐盟帶來經濟成長與就業機會,以及創造全新和持續的競爭優勢。

歐盟循環經濟行動計畫推出之後,三大主軸的商業模式在市場中逐漸成形,包括如何設計出零廢棄的循環商業模式,使用階段的共享、維修、再製造,以及材料回收再利用、再生料製造等循環資源相關作法。這些商業模式目的,除了為延長資源的使用壽命,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增進生產製造過程中再生料的使用比例。

二、歐盟塑膠循環經濟戰略

循環經濟涵蓋著所有關鍵性的相關資源,以「塑膠材質」的循環經濟為例,歐盟執委會(EU-Commission)於2018年1月16日擬定「歐洲塑膠循環經濟戰略」(A European Strategy for Plastics in a Circular Economy)。該戰略為落實歐盟2015年12月2日通過的「循環經濟行動計畫」(Circular Economy Action Plan)的重要方向,旨在推動改變塑膠產品的設計、製造、使用及回收再利用方式,使塑膠重回其生命週期的循環,遏止其對生態環境的汙染及危害,同時促進歐盟塑膠產業在前述背景下,發展領先全球的創新科技及商業模式。

為了實現計畫提出的目標與願景,歐盟執委會提出了一系列的行動建議,包括:

  • 制定經濟獎助措施,以支持減廢及易回收的創新設計;
  • 加強塑膠廢棄物之分別收集,避免不同類型塑膠間的相互污染,以確保再生塑膠之品質;
  • 提升廢棄物之回收及分選能力;
  • 創造再生塑膠之市場需求;
  • 制定環保生態標籤標準;
  • 制定再生塑料質量標準;
  • 制定綠色採購標準等。

執委會強調,該戰略除了有助於達成歐盟的永續發展目標及全球氣候承諾外,還將為歐洲的新塑膠經濟奠定基礎,創造巨大的投資與就業機會。

根據Allied Market Research發布的一份新報告,題為“生質塑膠市場的類型和應用:全球機會分析和行業預測,2018-2024”,2017年全球生物塑料市場價值為211億美元,預計將達到2024年685億美元。2018年至2024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18.8%。

有趣的是,根據Embree於2016年的分析報告指出[見註1],2014年全球塑膠包裝需求價值2,700億美元,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3,750億美元,2015~2020年的年複合成長率將達到4.8%。光是比較兩者市場,雖然生質塑膠市場的成長快速,然而,要超越石化原料來源的塑膠市場,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這也無怪乎歐盟提出了一次性塑膠的禁令,希望能夠幫助市場迅速轉型。

三、歐洲一次性塑膠禁令

歐洲議會於2019年3月27日通過特定一次性塑膠產品禁令,該禁令最初由歐盟執委會於2018年5月提出作為「歐盟塑膠戰略」(EU Plastics Strategy)的一部份,旨在減少特定塑膠產品對環境(特別是水生環境)及人類健康之影響,同時促進轉向循環經濟,發展創新永續的商業模式。

該禁令之規範重點分述如下:

  1. 使用限制:規定於可以其他更環保物質替代的一次性塑膠產品(如棉花棒、一次性餐具、吸管、氣球棒等)最遲需於2021年前全面下架;對於目前無更環保物質可替代的一次性塑膠產品,歐盟各成員國必需採取措施降低其銷售量;另外,自2024年開始,塑膠飲料容器僅限瓶蓋與瓶身有相連設計者,始可上市。
  2. 標示義務:對於被列管的一次性塑膠產品,必需標示其塑料成分及含量、正確的棄置方式,以及任意棄置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3. 責任延伸:規定受本指令所列管一次性塑膠產品之製造商,應按比例分擔有關其產品後續之清除、回收處理及公共教育宣傳成本。
  4. 訂定分類回收比率:訂立廢棄物分類回收量化目標,至2025年,一次性塑膠產品的正確分類回收率至少應達77%;2029年達90%。
  5. 訂定再生料投入比例:規定自2025年開始,製造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塑膠飲料容器至少應使用25%的再生塑料;自2030年開始,至少使用30%;另歐盟執委會最遲應在2022年1月1日前制定相關行動方案及法令,以計算及核實前述再生塑料使用目標。
  6. 環保教育義務:課予會員國採取措施,以提高消費者認知以下事項之義務:(1)任意棄置一次性塑膠產品及塑膠漁具之環境負面影響;(2)一次性塑膠產品及塑膠漁具之回收再利用系統與廢棄管理方案。

本禁令即將完成立法程序,只待歐洲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正式批准並刊載於公報後,即能成為正式的歐盟指令,成員國嗣後應於2年內將指令中之各項要求轉化成國內法律。

歐盟一次性塑膠產品禁令值得注意之處在於,完整地創造出對於塑膠替代材質及再生料的創新市場需求和供給。一方面訂出相關規範,如要求製造業者之再生料投入比例,創造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又訂立廢棄物分類回收量化目標,創造市場供給。不但如此,還有相關的補助政策刺激技術的創新。在歐盟的完整戰略和市場手段下,可預期的是,政策將有效地推動產業轉型,推進循環經濟的結構變化。

叁、企業的循環經濟商業模式

要改變地球危機,企業的配合無疑是最重要的,特別是減少經濟活動所創造的環境外部成本成為主要的重點。因此,歐盟也推動企業的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原則(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ESG),即要求所有的企業決策必需同時考量環境和社會的需求。在這種趨勢下,循環經濟下的商業模式可說是非常多元,凡是創造環境和社會價值的商業模式都可考量。然而,由於環境和社會價值難以量化,因此,企業ESG推動工作上也呈現膠著狀態。

當前歐盟加強ESG的推動工作,而資源零廢棄的循環經濟模式是企業的主要考量重點。不但設計新的商業模式,也思考使用階段如何打造資源零廢棄的概念,有效地結合後端的回收再生等工作。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租賃」的商業模式。

荷蘭的史基浦機場即是一個完全只有租賃商業模式,取代傳統買賣的成功案例;其中,包括燈具、地毯、家具等,完全是以租賃的方式進行產品服務化的商業模式轉型。由於租賃的商業模式,已經成功地展現出環境最佳化的價值,如全錄影印機的租賃模式,使得其零件利用率高達90%以上,且使用者完全不必擔心維修及廢棄的困擾問題,目前已經有多家生產業者跟進,如飛利浦的燈具、IKEA的家具租賃等。如何帶動此風潮,形成各生產業者考慮中的商業模式,各國政府也提出相當多的創新作法,如融資租賃、綠色採購等。

結語

綜整上述而言,可發現循環經濟新商業模式和傳統的商業模式不同,其主要目的在於解決地球的資源及永續發展問題,而非只是傳統商業模式的逐利行為而已。因此,減少企業經濟活動所造成環境外部成本的政策手段成為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從歐盟的作法即可知,法制才是解決問題,創造新市場的根本,不但有循環經濟的行動計畫,更有著各項材質資源的推動策略和限制行為,有效創造新的市場行為。

如何擴大市場效益,從歐盟的案例中,也可發現消費者的使用習慣是循環經濟目標達成的重要關鍵,特別是強調使用權而非擁有權的租賃方式,如何能夠改變消費者的觀念,如融資租賃、綠色採購等作法都非常值得政策推動時進一步的參考。

商業模式雖然是企業行為,然而法規基礎才是真正可成就循環經濟的推動力量,執政者推動循環經濟,應從企業決策導入環境效益量化的考量,也就是ESG下,環境價值納入企業財務的決策思考,才能真正創造理想中的循環經濟市場行為。

參考資料

  1. Kari Embree (2016),Plastic Packaging (Rigid Plastic Packaging and Flexible Plastic Packaging) Market for Food & Beverages, Industrial, Household Products, Personal Care, Medical and Other Applications - Global Industry Perspectiv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ize, Share, Growth, Segment, Trends and Forecast, 2014 – 2020
  2. WWF(2018),Living Planet Report – 2018: Aiming Higher. Grooten, M. and Alomond, R.E.A(EDS). WWF, Gland, Switzerland.
  3. OECD(2019), Global Material Resources Outlook to 2060, Economic Drivers and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Published on February 12, 2019.
  4. Allied Market Research(2019),Global Bioplastic Market, Opportunities and Forecasts,2018-2024.
關閉社群分享按鈕 展開社群分享按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