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根據2018年經濟部中小企業公布數據,2017年臺灣中小企業合計有143萬7,616家,占全體企業97.7%;其中,高科技產業包含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資訊業等3項為臺灣的主力產業,其他類型製造業、服務業、金融業、零售批發業亦占有一定份量。臺灣的產業結構沒太大改變,然而循環經濟趨勢下,全球趨勢、區域性規範、國際領導性企業的動作,已對臺灣企業經營環境種下改變因子。
循環設計的方法論,在國際間有數種來源、系統,尚無絕對性主流。本文在進入如何展開循環設計以前(how,持續變動中),將著墨於什麼是循環設計(what,各方法論共同點)、為什麼要循環設計(why,對企業來說),最後討論誰(who)參與循環設計(提示:不只是設計師)。
「循環設計」和其他相關的字眼,諸如綠色設計、搖籃到搖籃設計(Cradle-to-cradle design, C2C)、再生設計等截然不同之處,在於其運用「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貫穿一產品或服務完整生命週期中的各個階段,並著重於跨越上、中、下游,進入整體價值鏈中創造新的營收模式。
「設計」一詞的定義在循環經濟概念下,已從產品設計、服務設計,大幅度躍進到貫穿全生命週期,將原料選擇、採購產品設計、製造、銷售、使用、回收及再利用等環節整合,以資源效益最大化為核心的設計。可以想見的是,當國際上具份量的區域市場制定法規(例如歐盟)、產業(例如電子製造業)及國際性領導企業(例如蘋果)宣稱發展循環經濟、循環設計時,當模式趨於完整、成熟,臺灣供應國際市場零件、以製造業作為主體的主流企業,將不可避免地面臨全新的衝擊和挑戰。
目前多數企業認知的「設計」僅是產品生命週期裡的其中一個環節,然而循環經濟概念下的「設計」,是貫穿全部環節的整合性思考。
許多領導性的企業、品牌觀察到趨勢變化,紛紛採取積極且謹慎的回應作法。對企業來說,目標要能被量化、能被拆解成明確的任務,才能進行後續追蹤與評量,於是多數企業在展開循環策略的大工程(如前所述,模式成熟時指涉貫穿全生命週期、橫跨上中下游的改變)的第一步,是進行量化評估。
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BCSD)於2018年5月發表了一份名為「循環測量指標全貌分析」(Circular Metrics Landscape Analysis)的報告,對當前循環指標使用情況發表整體性的觀察,提出具通用性的衡量框架建議。
根據該份報告,推動企業施行循環指標測量的主要驅動因素包括:
驅動企業進行循環指標測量最常見的原因(77%的受訪者),是衡量業務的循環性,以推動業務績效或戰略。在該份報告中指出,具較高成熟度的企業逐漸地將循環經濟視為價值驅動因素,重新評估商業模式以實現此目標,企業不僅須將循環性納入可持續發展戰略,還須將其納入企業的核心戰略之中。
次高的原因,是佐證企業自身成就。67%的受訪者提到了將循環成果作為外部衡量企業成就的重要性之一,企業代表須要可靠且一致地向相關利益方揭露與報告循環措施,包括:客戶、投資者、監管機構、報告機構、供應商和非政府組織(按重要性的高低順序排列),企業可使用循環指標與其客戶進行溝通。
企業實行循環測量指標,溝通對象是由上而下、由內而外的諸多利害關係人。
整體而言,儘管「循環經濟」與「環境保護」此兩種思維模式,在執行面上有高度相似性(例如:廢棄物減量、回收、再利用等),然而發展到成熟、推行到極致後,對企業卻有完全不同的影響。「循環經濟」的思維是轉守為攻,諸多執行措施不再被視為成本,相反地是帶來營收的策略。此思維轉變,是「循環設計」方法論與過往認知的「設計」大相徑庭的根源,也因而有截然不同的途徑(approach)。
企業已知要量化評量作為展開的第一步,根據WBCSD報告,受訪者對於認知的循環經濟衡量範疇(scope)呈現歧異性,幾乎大多數的受訪者都提及”材料”作為循環測量框架應包含的要素,而能源(有76%的受訪者)和水(63%)被廣泛地引用但非一致,顯示循環測量的範疇因案例而異,然而材料是當下共同課題。
材料、能源、水、碳排放等量化評量的技術、方法皆有既行作法,而對各個領域來說,實施這些評量導向何種終極目標?該份報告列出各個領域的關鍵行動。以臺灣產業結構上的主流製造業而言,封閉式循環(Close Loop)便是大多數企業會涉及的部分。
行文至此,我們已發現循環經濟絕非一蹴可幾。特別是,臺灣多數企業的業務範圍皆為整體產業鏈中的單一環節而已,要貫穿全生命週期進行整合性規劃難度極高;事實上,並非只對我國的企業來說具挑戰性,對全球的企業亦是如此。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CSD)在報告中,以全球為範圍、針對140家企業的年報作整理分析,得出3個觀察:
在前述循環經濟發展的理論、實務的現況發展下,循環設計究竟設計什麼?
2017年,知名設計公司IDEO與國際循環經濟推廣組織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EMF)共同推出「循環設計指南」(Circular Design Guide),以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作為基礎,探詢循環設計方法論。
IDEO的執行長Tim Brown認為,設計已從一件產品進展到一間公司,甚至到了「設計」整個生態系統的規模;對象也從單一使用者,擴展成全球互相影響、連結的整個人際網絡。隨著AI、IoT到仿生科技等新工具不斷出現,在全球經濟成長面臨停滯的困境下,破壞式的創新科技正在挑戰著過去的商業模式...... 若按照他的說法,「野心只會被想像力侷限」。
該份循環設計指南,有架構清晰、廣泛適用於多數情境的優點,然而要良好地使用該份指南是有前提條件的:其一,是對「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理解。經過多年推廣,設計思考或許仍非目前企業的主要工具,但在新創企業中作為輔助甚至主要工具所在多有。另外,是近年從大專院校畢業進入人力市場的新一代年輕工作者,具備設計思考基礎認知的人占一定的比例。雖然修習該學分無法保證在真實世界中正確、順利運用,但仍有加速學習、系統性避免盲點的好處。
其二,是須事先具備的心態(Mindset):
循環設計作法主要分成4大項,每一項目下又細分成6種方法:
循環化的指標、方法、設備、知識、技術等,多數是「環境保護」思維下便已具備、甚至部分已相當成熟的作法;工業產品設計專業在臺灣已逐漸成熟、在國際間則早已是顯學,設計思考也並非新的知識系統。「循環」、「設計」都有了,那循環設計的挑戰為何?
循環經濟思維是沿著產品生命週期(或價值鏈)發展的系統性規劃,循環設計的範圍於是也概括全生命週期(價值鏈)的各環節。在全球供應鏈、高度分工的現況下,要顧及全生命週期仰賴高度合作。這對國際上任何一個區域市場(例如歐盟)、產業(例如電子業)或領導型企業(例如蘋果)來說都非常挑戰,於是會採行的作法,便是軟硬兼施地尋求(要求)各種合作(妥協)。以區域性市場的趨勢、法規而言,歐盟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先行者,有較成熟而完整的研究、短中長期規劃及配套,並投入大量資源、人力;對岸投注在循環經濟的資源亦不可小覷。
舉例而言,在下列圖表中可以看到歐盟、中國大陸皆對包裝設定了減少塑料、一次性的規範,其衍生的一連串問題包括:包裝材料選擇,包裝重新設計,又可能牽涉到運輸方式的重新規劃,甚至服務模式的改變。舉例而言,芬蘭企業RePack,本質是聯邦快遞之類的物流業,商業模式是在包裝上加裝追蹤條碼、使運輸包裝可被重複使用,並為採用該項服務的企業做聯合的品牌行銷活動。據稱RePack包裝袋至少可用 20 次,減少8成的碳足跡,降低 96% 包裝垃圾生成,回收率高達 75%、省下5萬個購物袋,數千公斤的包裝垃圾。
以國際領導性企業、品牌來說,譬如IKEA繼嚴謹的供應鏈管理(I-Way)、承諾在2030年前達成僅使用再生材料及再生能源外,甚至展開了新的商業模式實驗:從銷售轉為租賃。也就是說,日後去IKEA購買的物件,在用完了、不需要的時候,將可歸還於IKEA,經過翻新後再轉而出租給下一個顧客。在此商業邏輯下,材料選擇(必須可回用)、模組化設計、整體耐用度及壽命等都將有截然不同的設計前提,連帶地會影響到供應鏈、採購等面向。
伴隨循環經濟發展,循環設計將持續地變動、逐步建立方法。對大多數的臺灣企業來說,此「設計」意涵已超越美感、視覺、功能性等層面,而是持續在全球供應鏈中保有一個角色、位置的基礎思維。
筆者曾拜訪資深國際級循環策略專家,目前主導服飾品牌C&A基金會循環改造(Head Circular Transformation at C&A-Foundation),同時也是荷蘭Implement Circular Economy (ICE)創始人的Douwe Jan Joustra,他提出循環經濟有3個階段,稱為「3i-strategy」:Inform, Implement, Innovate,即溝通、執行、創新;依據荷蘭經驗,仍須要循序漸進、缺一不可。
臺北市是臺灣商業活動的中心,有大量高等教育人才,環境意識相對成熟的市民,開放自由的風氣,國際間名列前茅的資源回收系統、技術,及智慧城市等政策;搭配臺灣相較於他國擁有較短的完整供應鏈,擁有極佳的潛能扮演活生生的循環實驗基地,打造自身獨特角色。導入循環設計,臺北需要的是「創造上述角色交流的動機及時機」,並用2個條件開啟Inform:
經營環境已然變化,準備好迎接改變的心態了嗎?打開溝通與連結,循環設計在價值鏈上任何一個點都可能展開!
參考資料
- 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CSD)&波士頓顧問公司(BCG),《The New Big Circle:Achieving growth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through circular economy implementation》,2018年5月。
- 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CSD),《循環測量指標全貌分析Circular Metrics Landscape Analysis》,2018年5月。
- Methods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