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傳統特色商圈,累積百年的歷史紋理、傳承文化,曾經繁榮興盛,卻也難免留下時間的鑿刻痕跡,人潮退散後難免顯得老舊、斑駁。不過,新北投商圈、迪化街商圈在百年歷史的洪流,梳理出屬於自身獨有的特色魅力,用故事包裝商圈,用創新做法驅動商圈再進化,更藉由行銷推廣奠定商圈的品牌活動,獲得經濟部、臺北市政府績優商圈的高度肯定,本文深入探訪商圈案例的發展經驗,值得北市其他商圈借鏡。
【新北投商圈】源自於大屯山火山群下的北投溫泉,因泉源豐盛、泉質具有療癒功效,自日據時代起就頗富盛名,林立的溫泉旅社及會館,也引領著那卡西、浴場、泡湯文化的興起。儘管隨著環境變遷,北投一度面臨沒落危機,但在市府及組織協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下,不斷獲得國內外獎項的肯定,成為商圈中的耀眼之星。
北投曾被紐約時報旅遊版推崇為溫泉天堂,在2011年獲得米其林綠色指南三星景點、2012年臺灣十大觀光小城、2014年評鑑三星級商圈、2018年新臺灣十大好湯及北區首選名湯、2019及2020年績優商圈…等,屢屢證明北投的觀光潛力不僅多次獲得讚賞,持續精進的動能更是延續商圈活力的珍貴之處。溫泉協會認為新北投商圈的優異表現有3個關鍵因素,首先是健全的組織協會,目前溫泉協會的會員人數有26家,所有會員都非常團結具有向心力,「在地溝通這件事非常重要,溫泉協會舉辦的所有活動,一定會邀請里民、店家、社團等相關團體舉辦說明會。」對等的溝通方式、充分的資訊說明,才會讓所有相關人願意齊心通力合作。特別的是,近來溫泉協會舉辦的大型活動,逐漸加入回饋社會公益的部分,像是公益健檢、捐血、義剪、愛心市集等,期望民眾在遊逛之餘能多關懷社會及愛護環境議題等,也可體現主辦單位的用心。另一方面,新北投商圈的地理位置也加分不少,從新北投捷運站出口,沿途經過如北投溫泉博物館、梅庭、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地熱谷、新北投車站、凱達格蘭文化館、公民會館等知名景點,步行10分鐘內即可到達,省去舟車勞頓轉乘的奔波,讓民眾泡湯逛街更便利。第3個因素,則是每年10月定期舉辦的「臺北溫泉季」,自2001年推廣至今連續20年的辦理,已成為臺北市秋冬大型國際祭典的重要活動,為新北投商圈打響溫泉之鄉的金字招牌,每年總能吸引各地的遊客到新北投商圈共襄盛舉。
要辦理一項成功的活動並不困難,要在每次的活動中加入新的元素,又不失去原有的特色才是挑戰。「創新」是臺北溫泉季活動能夠成功的關鍵,每年皆有不同的活動主題,像是邀請來自日本松山道後溫泉的撞神轎祈福盛典、花浴衣設計比賽、祈福湯轎結合兒童神轎、特色吉祥物踩街遊行等,營造濃厚的溫泉慶典氣氛,其中每4年一次的撞神轎儀式活動,至少出動300名日本轎手,700公斤的大神轎沿路踩街拉抬氣氛,到定點後雙方人馬互相叫囂、撞轎,現場熱血沸騰,總能吸引大批民眾朝聖。此外,溫泉協會也會邀請北投的學校社團等結合溫泉特色參與演出,如日本舞、才藝表演、短劇、合唱演奏等,幾乎是動員全北投在地居民一起投入活動盛典。
在數位轉型的路上,新北投商圈的步伐也走得很前面。溫泉協會分析在2011年以前有70%是來自旅行社的團客訂房,30%是散客,後來溫泉協會網站成立後,網頁上有特定區塊介紹北投溫泉旅社會館的相關內容、連結資訊到官網,並鼓勵會員導入網路訂房的機制,到2019年變成70%的訂單是來自網路訂房,也算是一個小突破口。早期,溫泉協會在臺北溫泉季推廣活動時,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近幾年開始著手網路行銷,包括FB粉絲專業的經營,更配合溫泉季活動開發「溫泉女巫GO」App、「IN向北投『臺北溫泉季』吃喝玩樂完全攻略」App,以Beacon方式推播各項優惠活動、旅遊景點等,並運用AR導覽景點資訊,內容相當實用,「這支App上線後,臺北溫泉季期間都可以看到很多民眾拿著手機逛商圈,連在地居民都會主動集點兌換免費泡湯券。」,顯見數位行銷對於臺北溫泉季頗有助益。
此外,溫泉協會為了提升商圈的服務品質,自主辦理「北投導覽人才升級培訓計畫」,邀集協會會員、相關從業人員共同參與導覽培訓課程,從北投溫泉的歷史脈絡、特色景點、活動辦理、行銷推廣等面向做交流討論與分享,為疫情過後的復甦做好儲備戰力。在面對疫情艱困時期,溫泉協會也積極宣導商圈所有店家及溫泉會館務必落實各項防疫措施,讓民眾能安心舒適地泡溫泉逛街。以往,台北市溫泉發展協會為向國際觀光客推廣新北投溫泉的特色,定期參加國外旅展,足跡遍及香港、新加坡、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如今,疫情未緩解,溫泉協會也調整策略,轉向國旅市場,例如參與臺北外宿節推廣新北投商圈,並邀請部落客體驗分享新北投商圈等。非常時期希望大家能共體時艱,新北投商圈的傳統特色不會消失,未來也會透過數位工具用更創新的方式呈現,期待一起「共榮共業共好」,持續為新北投商圈努力。
【迪化街商圈】早期因淡水港的開放,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榮的商業貿易中心,聚集南北貨、中藥材、茶葉、布料等往來商品交易的集散地,隨著二戰後港口破壞、出口銳減、市中心轉移等因素影響,大稻埕逐漸褪去繁華的外衣。走過百年的歷史滄桑,如今的大稻埕街區仍隨處可見西洋歷史式樣老建築、閩南式平房、洋樓等歷史古蹟,傳統老店舗依舊佇立,由老宅改造的新興文創小店、餐廳則成了新的生力軍,新舊風格在此交融,為大稻埕激盪出截然不同的火花。
正因為大稻埕擁有北臺灣北部最大的民間歷史建物聚落,加上1920年代臺灣新文化運動的推波助瀾,影響全台藝術文化、人文思想、社會價值等,厚實的歷史脈絡,加上傳承百年的傳統老產業,造就街區特殊的文化氣味,也使得這裡有別於其他商圈的特殊性,而大稻埕區最為人所知的便是迪化街。
「台北迪化商圈發展促進會」是大稻埕最早成立的商圈組織,前身是年貨大街公共事務的管理委員會,為了推動大稻埕老街保留計畫,開辦全世界第1條年貨大街「迪化街」,至此成為臺北人逢年過節必逛的節慶市集。近年,在都市再生、老屋改造、新創產業及電影等議題的發酵下,原本以傳統批發為主的迪化街,開始有了轉變的契機,促進會扮演了街區意見平台的重要角色。為了處理街區包含公共建設、住商平衡、疫情因應、資源媒合等公共議題,促進會主導成立街區跨平台組織,與大稻埕創意街區發展協會、永樂商圈發展協會,以及永樂里、大有里、南芳里,共同商討街區事務,同時也協助傳統與新創產業進行同業/異業合作,以整體商圈發展為前提,凝聚街區力量達到共識。
從2017年開始,年貨大街開始有巡守隊強化攤販管理,從噪音、垃圾處理、場地復原等方面逐步提升服務品質,同時,也與臺北市政府合作試辦徒步區,各界反應良好,爾後在2018年正式設置行人徒步區,是臺北市繼西門、華陰街、四平街及沅陵商店街等處,新增的商圈徒步區之一,讓民眾遊逛商圈時少了人車爭道的擁擠感,能更貼近歷史街區的商圈,提升環境的舒適度。此外,面對民眾反映指引系統標示不清、動線混亂等問題,促進會藉由街區工作坊,達成決策共識,再與市府相關局處共同合作,改善鄰近捷運站的地圖標示、導引牌、導引動線設計等,諸如此類的硬體空間改善計畫,在促進會與街區組織共同合作下,人潮明顯增多,對於商圈的滿意度也有所提升,也為商圈的觀光形象加分。
商圈要活化,單僅從硬體設施、服務品質改善,如何吸引新的族群踏進舊街區,更是考驗商圈永續的能耐!促進會於2017年與發現故事創辦首屆「本草派對」,讓民眾翻轉漢藥、南北貨的傳統印象,結合店家特色產品開發全新調飲、調香,以及手作DIY課程等,讓民眾感受大稻埕百年歷史的氛圍,用派對活化街區的老靈魂。而第1次舉辦獲得熱烈迴響,2018年逐漸擴大規模,每年參與人次皆突破千人,自此「本草派對」成為迪化街區年度品牌活動,也為迪化街商圈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面對疫情衝擊,商圈除了宣導店家自主管理,做好相關防疫措施之外,促進會也積極拓展新的做法,來喚回流失的人潮,例如以霞海城隍廟的月老為主題,邀請知名設計師聶永真設計祈福香袋,內有特殊調製的漢方香氛,並結合商圈內近百店家,消費滿額即免費贈送。另一方面,在環境面則規劃街區夜照計畫,由於迪化街打烊時間較早,以「1間店‧2盞燈‧1個故事」在12間店面擺放器物,透過設計燈飾照明,在夜晚時分點亮街區;與文創品牌印花樂合作,設計徒步區街道家具等,讓迪化街商圈白天與夜晚的街區處處有亮點,也為疫情過後的街區經濟預做準備。
儘管商圈在數位轉型的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促進會仍持續耕耘商圈的故事、特色產品與服務,未來也會尋找適合的數位資源做搭配使用,同時也協助店家導入數位管理工具,發展多元通路,期待後疫情時代的迪化街商圈,在危機中站穩腳步,建立新型態傳統商圈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