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建構防疫科技產業鏈—防疫新生活 - 臺北產經資訊網

主意境區

:::

建構防疫科技產業鏈—防疫新生活

面對全球疫情後的生活新常態,包括近零接觸新經濟、遠距工作新模式、公共衛生新觀念、防疫科技新商機、城市治理新方針五大面向,為掌握防疫科技相關的產業機會,應善用產業優勢與善用創新科技,積極建構防疫科技產業鏈基礎建設、加速遠距醫療創新應用、超前部署零距離創新,以提升成為全球強韌產業生態鏈的關鍵夥伴。

前言

雖然臺灣在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防疫有成,但是從2021年5月中臺灣疫情升級為三級警戒,到8月上旬才開始微解封,並受到美日歐洲國家捐贈疫苗回報臺灣曾以口罩相贈,至8月底已經有超過40%民眾施打至少一劑疫苗。然而,國外正在遭受變種病毒的肆虐,未來臺灣仍得高度警戒持續防疫。

前副總統陳建仁於2020年提出「零接觸經濟、零距離創新、零傳染風險」的防疫新思維,倡導如何提升防疫措施,保護臺灣全民健康,並且掌握防疫科技產業鏈的發展機會。在疫情間,許多國家加速發展智慧醫療之疫苗開發、遠距醫療、人工智慧(AI)輔助診斷等重要科技方案。本文章將聚焦於面對全球疫情後的新生活趨勢,臺灣應該如何善用創新科技達到防疫安全,並進一步發展防疫產業的新契機。

壹、全球防疫生活新常態

這次全球在疫情過後,將促使人們在居家及工作之生活模式的重大改變,形成五大「生活新常態」,包含近零接觸新經濟、遠距工作新模式、公共衛生新觀念、防疫科技新商機、城市治理新方針。其中,雖然有些國際生活情境會與臺灣國情有所不同,畢竟像是新冠肺炎之類的重大疫情仍需要全球一起行動,而且台商所需要的市場也要走出臺灣,全球的「生活新常態」值得臺灣產官學研各界的積極討論並付諸行動。

一、近零接觸新經濟

在疫情間民眾大幅降低參加大量群聚活動或跟人接觸,對線上購物及虛擬體驗的需求增加,促使網路訂購、實體店取貨或宅配的服務消費興起,更加速第三方支付模式的發展。疫情過後,至少有80%以上的企業將增加或維持數位交易模式,將促進2020年的電子商務營收成長超過20%,預計2020~2025年的年複合成長率應該可達10~15%,總營收超過4.5兆美元。

但是,長期來看,「零接觸經濟」(0-Touch Economy)的模式將會進一步延伸到「零距離創新」(0-Distance Innovation),就是透過使用端和雲端的創新科技整合,提供遠距使用者無距離的貼心、溫馨的體驗式服務和商業模式,達到「遠在雲邊,盡在眼前」的體驗式服務,讓科技展現「以人為本」的溫度。「零距離創新」的趨勢可以分為四種模式:節省時間與空間的時空換新、改變現有工作流程的作業革新、創造全新商業與服務模式的服務圖新、以及開創新興產業的產業翻新

二、遠距工作新模式

以往企業不太習慣員工利用遠距上班(Work From Home, WFH),未來遠距工作將是更被員工接受的選項之一,也將成為更多企業的新職場文化。不只是從家裡遠距上班,還會逐漸走向無所不在的遠距上班(Work From Anywhere, WFA),比如說,在居家附近的共享式辦公中心(Shared Work Hub),可以解決有些人居家環境不適合遠距工作的問題。預估2025年將有30~40%的員工以在家遠距工作搭配在辦公室上班。

在疫情間有些企業因為讓員工遠距工作,也因此有些在美國企業的員工,可以回到其他州的家鄉上班,甚至回到歐洲或亞洲上班。未來隨著各國解封之後,遠距工作將會變成企業彈性運用的生產力工具之一,甚至可以從美國矽谷聘僱所急缺的臺灣員工,如電腦硬體專家等。這些國外的遠距雇員,可以得到外商的高薪,享用臺灣的物美價廉生活,還有待在家鄉上班的福利。

三、公共衛生新觀念

公共衛生領域的議題,包含疫情防治、疫苗接種、食品藥物安全、醫療照護、環境污染防治等議題。在疫情前,網路蓬勃發展後的趨勢是朝向蓬勃發展的社交網脈(Social networking);但是在疫情爆發後,為了達到「零傳染風險」,轉變到維護安全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不握手或戴口罩逐漸改變社交互動方式。另外,更多人重視公共衛生福祉,如自身健康、環境衛生、食品安全,以及因為防疫更能接受健康電子履歷、防疫政策或接受個資使用的正當性。

然而,各國在探討諸多公共衛生議題時,疫苗接種意願、不同疫苗接種類別、疫苗分配順序、封城鎖國條件等,都會讓政府與民間、企業造成互相不信任、猜疑、抗議、抵制等,對社會造成巨大的身心壓力。顯示出人民無論是對接受公共衛生新觀念、心理素質,以及防疫科技與策略等,都仍有改善的空間。

四、防疫科技新商機

這次疫情引發出許多防疫科技的商機,例如動態體溫監測、病毒核酸檢測系統、遠距醫療、居家健康監控管理、醫療大數據AI應用、防疫醫療物資等。其中,遠距醫療最能為醫療體系之外帶來有重大的改變。很多歐美國家都已經鬆綁遠距醫療的法規及加速彈性運用,例如,美國允許醫療機構使用遠距通訊軟體看診,如FaceTime、Facebook Messenger、Google等,美國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也擴大遠距醫療保險範圍。2020年與2019年同期相比,美國使用遠距醫療人數大幅提升最高到160%,並降低急診比例至少35%。未來以居家照護及在宅醫療為主的「居家醫護」(Homespital),將會逐漸興起,搭配醫療機構及遠距系統,讓醫療需求者在家也可以得到妥善的照顧。

AI技術將被大量使用在防疫科技相關的應用上,並促進相關的商業模式發展方向。例如,建構客製化疾病管理系統平台,可以用AI幫助分析疫情與病患資料,或者成為政府及醫療機構的顧問服務之分析基盤。企業將擴大投資在數位科技(如AI、5G與大數據分析等)的工具,強化客戶體驗與數位轉型。2023年預估將有40%的企業運用數位工具與平台,提高勞工生產效率與顧客滿意度,也將有超過30%以上的企業導入數據決策工具。

五、城市治理新方針

這次疫情在非完全仰賴施打疫苗,但是防疫表現比較好的國家,如紐西蘭、挪威、法國等,甚至臺灣在2020年的表現,都有展現幾項共通特徵:政府積極貫徹防疫措施、整合疫情資料並與民溝通、運用科技協助防疫、完善公衛體系及防疫措施等,這些成功經驗將會幫助日後全球公衛政策的持續精進。

過去幾年,各國的城市治理比較偏重智慧城市的發展,未來將加入「韌性城市」的元素,也會提升政府進行數位轉型的動力,但是有些課題尚待克服,像是如何在資料整合與分析時,兼顧或選擇防疫安全、個資保護、資訊安全。

貳、臺灣防疫科技產業鏈契機

臺灣若要掌握防疫科技相關的產業機會,還是要善用本身的產業優勢,如完整健保醫療系統、健全醫療IT環境、高ICT產業跨域加值能量,結合科技創新進行重點突破,協助業者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建議重點突破朝三大方向邁進:建構防疫科技產業鏈基礎建設、加速遠距醫療創新應用、超前部署「零距離創新」

一、建構防疫科技產業鏈基礎建設

臺灣廠商藉著在資通訊製造與醫療器材的產業優勢,針對未來防疫科技的商機應該有很好的機會,包含人員監控與管理、疾病診斷醫護系統、病毒快篩、防疫物資等。但是政府應該積極把握疫情,加速數位轉型應用的發展,積極建構防疫科技產業鏈的基礎建設,協助廠商能在臺灣先試驗再到海外市場發展。這些基礎建設包括資料整合與分享平台、疫情監測預警與AI分析系統、疫情醫護資源調度體系、疫苗研發與臨床實驗能量、跨醫護與ICT領域人才培育等,都是需要平時積極投入科技研發、修訂法規,並善用監理沙盒先期試驗與試運行,才能協助廠商提升國際競爭力。

二、加速遠距醫療創新應用

臺灣遠距醫療尚未形成氣候,遠落後國外。可想而知,若要推動遠距醫療的創新應用,如AI分析、對話機器人等,會因為法規、使用者習慣(接受度、資安疑慮)等挑戰,商業化時期會更加遙遠。但是,若能將相關的創新科技,利用已通過法規的監理沙盒機制,才有機會趕上國外的腳步。

比如說,政府可以認證第三方專業營運者(如企業、法人、醫療機構等),進行健康資訊平台管理,讓解決方案提供者,如企業或是新創公司,提供患者線上智慧問診的優先體驗,但先不取代醫療機構及專業醫生的功能,只是提供醫師做參考,一旦有些遠距醫療的App形成口碑效益,網路媒體的傳播會急速擴散,未來可以再做App醫療效果的認證。假以時日,民眾的接受度應該會加速提升,也可以幫助本地新創公司,甚至吸引國際資金。

三、超前部署「零距離創新」

此外,其實我國傳統服務業的創新性與韌性普遍不足,也因此在這波疫情受到最大的衝擊,未來除了需要向數位轉型,還要善用防疫科技建立強韌產業生態鏈。因此,急需超前部署,利用「零距離創新」的思維,以創新科技應用及新的服務或營運模式,協助服務業轉型升級,並增加國際競爭力。

臺灣可以融合文化創意與科技應用,利用多元數位媒體(實境、直播、虛擬等),融合實體參加與遠距視訊,在文化休閒景點,讓文化達人、旅遊導覽、年輕人或學校團隊來經營虛擬角色。例如:動物園可以舉辦創意比賽,選出學校團隊來經營動物的線上虛擬角色,仿效寶可夢遊戲,讓遊客透過手機的AR看到更多動物資訊,並和動物的數位分身在動物園及其他景點互動,也可以讓國外的觀眾一起連線進來。

結語

承上所述,在全球疫情過後,有些生活模式將會變成新常態,但也加速未來科技應用情境的發展時程,因此,臺灣應該要建立新的防疫觀念與善用創新科技,才能提升成為全球強韌產業生態鏈的關鍵夥伴,掌握防疫科技產業鏈的新契機。

參考資料

  1. 「後疫情時代韌性智慧政府運作思維」,國家發展委員會資訊管理處處謝翠娟、蔡君微
    https://ws.nd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hZG1pbmlzdHJhdG9yLzEwL3JlbGZpbGUvMC8xMzk5OS9lM2E0MjEwNS0yNGMyLTQxZGItYTNjNi02NThiMzExZGNjY2EucGRm&n=5pys5pyf5bCI6aGMMDEt5b6M55ar5oOF5pmC5Luj6Z%2bM5oCn5pm65oWn5pS%2f5bqc6YGL5L2c5oCd57atLnBkZg%3d%3d&icon=..pdf
  2. 「COVID-19疫情對我國產業的影響回顧與未來發展策略」,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蘇孟宗、鍾俊元、岳俊豪等作者
    https://ieknet.iek.org.tw/iekrpt/rpt_open.aspx?actiontype=rpt&indu_idno=0&domain=0&rpt_idno=350265984
關閉社群分享按鈕 展開社群分享按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