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2008年區塊鏈技術伴隨著比特幣問世以來,歷經13年來數位世界的「金錢/貨幣」(FT)角色已毋庸質疑;而2021年一張天價數位圖檔的買賣,更是讓全球大眾逐漸體認到數位世界中的「物品/服務(NFT)」角色也越來越清晰。無怪乎1992年科幻小說就提出的「元宇宙」概念,在歷經30年的科技匯流發展,直到能在區塊鏈上架構可以「賺錢」、「消費」的經濟環境後,才終於化為現實。
在伊隆馬斯克的科技公司Neuralink有突破性發展以前,NFT數位內容的產製討論應可僅限縮於視覺、聽覺範圍,其他感官如味覺、嗅覺與觸覺等因尚未能數位化,故暫時不在討論之列。過往視覺載體如紙張、畫布;聽覺載體如黑膠唱片、錄音帶等,在其載體數位化後,這些內容產業如雜誌報紙、唱片行等已因數位檔案易於複製等特性,難以再藉由過往販賣其視聽載體而獲利,在此數位化的巨大衝擊下,只能紛紛移轉商業模式如串流訂閱、演唱會等轉型生存。而今運用區塊鏈技術的NFT,已可為這些視聽數位檔案標註其所有權,各式各樣創新應用脫穎而出。根據最新NonFungible.com出版的NFT年度報告,2021年全球NFT交易額已突破176億美元,較前一年激增210倍,代表將面對一場驚人的NFT數位內容產製新革命。本文從「區塊鏈生態系」、「NFT在元宇宙的角色」以及「NFT的應用與展望」三方面來探討。
熟知區塊鏈生態的朋友大概都了解,區塊鏈生態系裡包含:以加密貨幣投資買賣的「幣圈」;以可追蹤溯源智能合約應用為主的「鏈圈」;以及負責透過挖礦做工在分散式帳本記錄資訊獲得報酬的「礦圈」為主。鑒於區塊鏈問世僅短短13年,全球主要投入與信仰者大多為年輕工程師,多數人可能尚未進入各行各業,就被這些財富翻轉機會吸引趨之若鶩,「幣圈」與「礦圈」也隨之蓬勃發展。但「鏈圈」因著重其應用面,需要熟悉各行各業痛點經驗,方能進一步思考運用區塊鏈解決方案,故有所謂「出不了圈」的現象。而當一般人對區塊鏈的印象只停留在買賣「幣」的投資交易,在這種「非賺即賠」的零和遊戲下,便充斥著老韭菜割新韭菜、詐騙或洗錢等現象。而這樣的情況終於在2021年3月有所改變,一幅NFT作品在佳士得天價賣出引發全球轟動,所有人都在討論為何一張數位檔案竟可以買賣?為何有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記帳模式?各行各業開始探究區塊鏈的信任機器原理為何?至此在「鏈圈」的朋友終於看到區塊鏈出圈的機會。2021年,加密貨幣龍頭比特幣與乙太幣都有相當驚人的漲幅,各界也因為NFT而開始申請加密貨幣錢包、開始購買加密貨幣用以支付NFT與GAS FEE(礦工費,即交易手續費),隨著更多精彩的條件式、賦能式NFT問世讓更多藏家、買家們耳目一新,看到更多層的應用,普羅大眾也看到NFT的無限可能。換言之,NFT現已逐步建構元宇宙的基礎。
上述現象也進一步加速了各國法幣數位化的進程。2022年2月中國大陸的數字試點已達96億人民幣(約新臺幣412億元)交易額,其中也包含北京冬奧單一試點已達20億人民幣(約新臺幣87億元),這對人民幣全球流通性更添助力。此外,美國白宮也統計,包括加密貨幣在內的數位資產,2021年11月已達3兆美元市值,美國總統拜登更於2022年3月簽署行政命令正式啟動研究數位資產國家政策,日本「數位貨幣論壇」也於2021年11月發表日本最大規模的穩定幣計畫「DCJPY」與白皮書「DigitalᅠCurrency White Paper」。如同日本「數位貨幣論壇」委員長山岡浩所說:「新型態的數位經濟以支付方式為核心受到注目。而元宇宙、數位資產、NFT、Web 3.0等主題,也正好需要使用這種類型的數位貨幣」,顯示全球數位世界裡的金融底層架構,已透過區塊鏈逐漸成形。
現代人已非常熟悉從實體物理世界走到虛擬數位世界。科技日新月異從電腦普及(數位化)、網際網路、手持裝置、5G移動網路、AR/VR/XR空間建置已為元宇宙建立硬體基礎環境。社群通訊軟體如FB、YT、LINE等強化用戶黏著度,用戶在此Web 2.0環境中創造內容、貢獻使用者行為特性數據等,透過AI、雲端、Edge Computing等讓用戶的食衣住行育樂數據能轉換成為利潤與資產,用戶在享受便利與依賴的同時,個人隱私、使用者行為、產出內容等也越來越受控於這些公司。而區塊鏈以「分散式帳本」,去中心化的模式將數位資訊/資產紀錄於虛擬空間,紀錄在區塊鏈上的「同質化代幣(FT)」、「非同質化代幣(NFT)」等數位資產可以交易買賣,才開啟了入Web 3.0元宇宙環境的機會。
自從2021年3月高價的一張圖、一段Twitter貼文、一段程式碼、音樂歌曲、生成式動態檔,幾乎所有數位檔案都可以發行NFT,一年下來已幾近氾濫,許多作品因缺乏創新思維逐漸失去價值共識。可以想見未來在發行NFT新作品時將越來越困難,不但須檢視創作者發行的目的、思維或賦能之執行能力等,也需檢視其創作是否創新、理想能否獲得去中心化世界Web 3.0成員中獲得共鳴與共識,這已是當前發行NFT創作者或項目方須深刻省思的重要課題。
NFT的應用面仍不斷進化中,創作者也持續努力在去中心化世界獲得認同。以始祖級2017年發行的知名點陣圖頭像CryptoPunks來說,其版權在發行商Larva Labs手中,購買者並無商業權利。2021年5月Yuga Labs發行的無聊猿(Bored Ape Yacht Club, BAYC)系列,除了在圖樣上精進外,其商業用途權利也全部移轉予購買者,NFT已應用於權利承載的工具。此一創舉也獲得加密世界的認同,BAYC的交易量長期占據全球最大的NFT交易平台Opensea的排行榜第1名。再加上許多知名藝人、運動員如NBA的三分王Stephen Curry、網球大滿貫冠軍小威廉斯Serena Williams、麻吉大哥黃立成以及JJ林俊傑等也陸續持有了無聊猿,也讓NFT逐漸成為彰顯身分地位的代表。而環球音樂簽下BAYC樂團、VISA購入CryptoPunks等知名品牌的合作,更是讓這些從虛擬世界紅到顛峰的IP攻占了實體世界的代言市場。
除了上述版權的應用以外,NFT也能做為虛擬世界裡物品價值的擔保。以遊戲來說,過去世界觀裡的各項物品道具,都是中心化的掌控在該遊戲公司的資料庫,遊戲公司或玩家也可以將該物品道具在官方或非官方虛寶網站販售交易獲得收入。但當遊戲公司停止營運時,該道具也再無利用價值,購買的玩家也只能認賠,但NFT的出現卻可以改變這一切。以現今最熱門的GameFi遊戲Axie Infinity來說,玩家購入NFT角色,用時間精力換取NFT成長提高價值的邊玩邊賺(Play-to-Earn)模式,更衍生出如YGG遊戲公會等可先投資僱用玩家獲得高性能NFT角色,後續再分成的新經濟型態。未來即使遊戲公司不在了,玩家所擁有的這些NFT仍有其價值,或許未來其他新遊戲公司也可以針對該遊戲IP做出優惠或客製功能,來爭取或服務這些玩家。這也就是說,當玩家購買虛擬物品的NFT後,就成為被交易轉移的資產,真正實現「Owned by User」。
除上述之外,NFT還有非常多的應用可以思考開發。舉例來說,知名NFT藝術家Pak就曾經發行一款「會死掉的NFT」。這件名為「Fade」的作品只有365天的生命,除非被移轉後才能重新計算,這也好比我們每天一點一滴都在流逝的生命。這件作品依據作者所設定的條件:「『IF』Fade存在於某錢包地址超過365天,『Then』將Fade銷毀」。這簡單的IF/THEN智能合約邏輯思維,不但強制要求購買者在一定時間內轉賣,讓原創者能持續收到分成利潤外,該項設計更有望用於做為訂閱憑證或會員憑證的工具,讓持有者需持續繳納會費來維持會員資格等。Pak也將其才華發揮於影響社會,用「阿桑奇(Julian Assange)DAO」來爭取人權,對政府施壓;另外還有近期爆紅的STEPN跑鞋NFT,也讓持有者「Move-to-Earn」(邊運動邊賺)帶給大家健康等,這些精彩的區塊鏈及NFT應用,其創新價值都超過其作品的收益。唯有各界共同協力,投入解決各行各業的痛點,才會有助於區塊鏈世界健康化的發展。
2021年底,一位資深幣圈人士曾在受訪時提出以下見解:「當我們的下一代在還沒有信用卡之前,就已經透過GameFi擁有加密貨幣錢包,在裡面賺取可能高過父母上班所得的財富」,提醒著區塊鏈生態健康化是應該更受到重視的議題。綜觀現今NFT市場,以「賺錢」目的買賣NFT者仍為主流,並存有「低買高賣」的預期心理,這不僅將影響下一代人的金錢價值觀,以及對於虛實交會的認知等,對於社會亦將帶來巨大衝擊。
以產製端角度而言,當一項NFT作品有被認同的賦能,無論是代表品牌、社群共識或是通行證或藝術價值,就能讓消費者認同進而購買或收藏。因此,創作者們在創作發行時,應多思考「我的NFT有什麼功能?」、「為什麼大家要買我的NFT?」從「投機者」的心態,因認同作品價值,轉變為「真正的買家/藏家」,並可鼓勵更多的創作者花心思來尋求NFT解決生活上碰到的問題,如線上買賣、線上訂閱或是更多的應用,才能讓數位世界的元宇宙為人類帶來更多便利的生活,及更多隱私的保護,真正在Web 3.0世界建造可長可久的商業模式,才有可能長久運行。
目前各大企業均期望搶搭元宇宙風潮,也期望發行自己的NFT商品跨足新興藍海市場。惟各自單打獨鬥的發行已漸未能獲得媒體關注與成效,且區塊鏈智能合約工程師也嚴重不足,供需嚴重失衡。鑒於臺北市政府已於2020年底推動設立「N24台北方舟區塊鏈創新基地」,並由已有六屆區塊鏈愛好者年會辦理經驗的臺灣區塊鏈愛好者協會負責營運,實已匯聚全球區塊鏈愛好者所關心之議題、產業趨勢及人脈管道,可運用此一基地能量,一方面辦理不同等級或企業包班之工程師、行銷人員之基礎人才培訓,並積極運用臺灣獨步全球之晶片、XR、社群行銷軟硬體等彙整元宇宙重要角色成員共同提供元宇宙一條龍服務,打造META as a Services平台,讓企業或個人都能無痛進入元宇宙全球市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