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自2020年3月以來,全球各國為遏制COVID-19病毒傳播,各種因應措施嚴重影響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文創產業是受COVID-19危機影響最嚴重的產業之一,疫情危機讓文創產業在收入、商業營運,以及接觸受眾的機會產生了直接影響,尤其是文化消費習慣的改變。除因疫情導致的活動停止而產生的負面影響之外,疫情危機突顯藝文產業組織早已存在發展不健全的產業結構,以及專案式工作型態(projected based working)的經營模式,投身於藝文產業生態系多為非典型勞動者,與其他產業工作者截然不同。在此生態系中,仰賴大量的微型和自由工作(micro-companies and freelancers),以非產業組織形式(non-industrial organisational forms)的經營特性,面對全球衰退與疫情衝擊下,更加顯現其結構的脆弱性(structural fragility)。
然而,許多研究顯示,文化和創造力為城市裡的社區帶來社會、經濟和空間等不同面向的實質效益,文化創意產業更是創意經濟的關鍵驅動力,同時也是就業機會、經濟成長和創新的重要來源,進而有助於提高城市競爭力和永續性,這是每個城市必須持續開發的潛力。對臺北市而言,疫情延續至今,對於文創產業及文化部門產生深遠影響,同時也揭示文化和創意產業做為城市復甦和韌性的資源和力量。城市是創意經濟的中心,如何掌握疫情漸趨日常的時機,藉以發揮文化關鍵作用,是城市的公共管理者必須思考的治理策略。
壹、創意城市架構簡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2021年5月與世界銀行(World Bank)首度發起聯合倡議,發布「城市、文化與創意(Cities, Culture, and Creativity)」報告,旨在透過建立創意城市的架構,協助城市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並促進疫情期間及後疫情時代的城市復甦。
該報告將文化創意產業定義為「所有分享創意經濟關鍵特質,並且包含於傳統產業分類之下的經濟體」(見註1)。有鑑於此,該報告借鏡9個文化創意城市(見註2),學習如何利用文化創意,取得社會經濟成果,著重強調創意城市架構中六項領域驅動政策,以及培育創意城市環境所帶來的三項正面成果。茲摘要臚列如下:
一、創意城市的六大領域驅動政策
(一)城市基礎建設與宜居性
(二)人力資本:技能與創新
(三)資金與技術支援、社交網絡、進步的驅動力
(四)制度與法規環境:包容的制度、法規、夥伴關係
(五)獨特性
(六)數位環境
二、創意城市的3項效益
(一)空間效益:例如,豐富的文化服務機構、具美感的建築、舉辦文化活動的優質公共服務設施、快速便捷的交通等空間的構建。
(二)經濟的效益:文創產業創造就業機會和收入(通常使邊緣化和弱勢社區獲致工作),為城市和國家的福祉產生經濟的貢獻。
(三)社會的效益:藉由提供個人與社會自我表達的方式並建立連結,文化創意產業對於提高創新與成長的社會資本及網絡形塑有所貢獻。
具體而言,創意城市必要的文化創意資產與資源,可藉由不同領域驅動政策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進行干預,從而達到空間、經濟與社會的成果效益。
貳、危機後的文化復甦
藝術在城市生活中始終是都市主義者關注的熱門話題,街頭藝術和文化場景標誌著城市多樣性和經濟動能,透過充滿活力的音樂或表演藝術場景,與城市中的創業家精神之間如何連結,以及如何形塑城市整體的文化樣貌等議題。推動城市發展需要將藝術家、音樂家、作家、設計師與創新及高科技產業等,連結出跨領域的不同專業網絡(Florida, 2016)。文化創意產業透過與各類新型科技的結合,可創造許多跨領域整合的新興服務,產值不容小覷。期許各國政府(中央或地方)在推動疫後復甦政策計畫時,應善用文化在社會和經濟復甦中的潛力,加速推動數位匯流發展,支持更多元的文創產業,促進文化參與,使文化復甦計畫發揮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甫於2022年3月試營運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Taipei Performing Arts Center),於2022年8月正式開幕,為臺北市政府規劃興建許久的國際級表演場所,2021年初入選CNN最令人期待、具顛覆性的八個建築名單之一;並獲選時代雜誌2021年全球最佳百大地方。時代雜誌指出,過去一年半的疫情挑戰改變世界。身處於這樣特殊環境,人們依舊找到創新和適應的方法,因而2021年百大景點特別向這些具有獨創性、創造力、復甦當地的人們與事物致敬。而北藝中心以其引人注目的外觀:一個巨大銀色球體從建築物一側突出做為標誌,將成為臺北這座充滿文化與寧靜城市的全新地標,開幕即受到國外媒體的讚譽,以新場域帶動區域產業的活化,促進城市產業發展競爭力。
對照其他國家城市發展經驗,便利的文化設施和文化生活圈(演藝廳、音樂廳、美術館等),一方面,形塑社區的相對優勢,有助於吸引非營利藝文組織的流動和群聚,展現藝文專業社群的活力;另一方面,卻也可能伴隨著帶來高檔房價和縉紳化(gentrification),亦可能引發讓部分社區居民被迫遷居的現象。故而市府應藉此提出更多激勵非營利藝文組織的措施和計畫,在不同城區和社區推動藝術進駐,透過藝術家參與建立社區意識、強化社區認同、刺激創新和經濟發展,為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結構做出了最大貢獻。
參、找回臺北的地方感
創意城市的首要條件,在於具備基礎設施與宜居性,讓人有居住的意願及有足夠的創作空間。北藝中心不僅是硬體的落成,在軟體的發展和充實、藝術品味的展現,藝術人才的培育、國際合作共製、藝術節的策辦,以及獨特地方感的建構等,更是備受矚目。許多城市都積極發展專屬自己的地方品牌,然而開發品牌攸關一地方獨特屬性,可以用來提高地方的吸引力,而地方感即是對建立地方品牌的支持。無論是考慮當地的利害關係人,或是來造訪的遊客,乃至投資者,都是為了要確保他們認同城市品牌所宣導的價值和形象。此外,建立地方感也有助於提高我們對地方的期望和理解,也可以瞭解利害關係人對地方公共管理者所做決策的反應和態度。
以近年臺北市所舉辦的藝術節活動為例,值此疫後如何運用文化創意推動城市復甦,正好反思如何從藝術節「藝術提升與文化積累、政策規劃與資源整備、在地支持與社群培力、品牌發展與行銷策略、城市文化外交與國際交流」等面向,進一步探析活動的意義與價值、生活風格的建立與產業發展的關聯性。反思臺北市相關藝術節活動如何避免與其他地方呈現趨同性?如何為臺北的品牌形象與文化識別找到定位?故而欲建立城市品牌定位,即是要透過不斷地探究,確認有別於其他地方更具吸引力的地方認同要素是什麼?當城市具備獨特性,就能對當地人、遊客、投資者造成吸引力,從而有助於在這些受眾中建立一個積極的地方身分形象。然而,對於城市的獨特性而言,最大的挑戰在於商業投資造成的同質化,政府更應透過都市設計法規與文化資產保護做為保障約束措施。
儘管許多國家或地方政府體認到文化和創造力對於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力,但對於建構藝文生態系統的資源投入,政府往往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總是欠缺「文化主流化」和「跨政策領域」的思惟,尤其在資源配置上,經常出現文化預算「最後投資,優先刪減(last to invest, first to cut)」的情形,對於文化的發展空有口惠卻實不至。如何將文化治理置於公共治理的核心,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必須共同學習和努力的方向。
結論與建議
誠如UNESCO(2021)指出,如今疫情已成為各地新日常,而有效推動文創產業的城市在城市更新、經濟成長和社會包容方面已獲重要成果。首先,文創產業連結城市發展的歷程及地方營造,提供更佳的生活品質,為市民和遊客創造出具吸引力、安全、包容和韌性的城市。其次,創意城市興辦各類不同規模的創意活動,據此建構出創新生態系統,從而提高城市競爭力、推動在地經濟,為市民,也包括城市邊緣者(marginalized groups)提供就業機會。再者,透過文化連接社區擴大視野,強化社會凝聚力,幫助市民在衝突和危機的困難時期團結起來。
值此疫後復甦的關鍵時刻,臺北市宜參酌創意城市的架構,因地制宜且循序漸進地政策學習。藉由落實創意城市架構中的「城市基礎建設與宜居性」、「技能與創新」、「資金與技術支援、社交網絡、進步的驅動力」、「包容性的制度、法規與合作關係」、「獨特性」、「數位環境」等策略,打造創意城市,並進一步達到「空間」、「經濟」、「社會」的效益,建構嶄新的城市品牌與認同。
註解
註1:該報告所指文化創意產業,分為以下範疇,包括視聽與互動媒體(Audio-visual and Interactive Media)、出版業相關(Literature and Press)、表演藝術(Performing Arts)、視覺藝術和工藝(Visual Arts and Crafts)、無形文化資產(ICH)、設計和創意服務(Design and Creative Services)、文化資產觀光活動(Heritage and Tourism Activities)。
註2:該報告所指世界9個文化創意城市為:秘魯的利馬(Lima)、日本的京都(Kyoto)與神戶(Kobe)、韓國首爾(Seoul)、約旦的米底巴(Madaba)、剛果的布拉柴維爾(Brazzaville)、巴西的桑托斯(Santos)、法國的昂古萊姆(Angoulême)、塞爾維亞的貝爾格萊德(Belgrade)。
參考資料
- Florida, Richard. 2016.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rts and Neighborhood Diversity.” Bloomberg City Lab, February 11, 2016.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6-02-11/how-diversity-and-the-arts-work-together-in-cities- Lecompte, Agnès François Magali Trelohan, Michel Gentric & Manuelle Aquilina. 2017. Putting sense of place at the centre of place bran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Volume 33, Issue 5-6. 400-420.2016.
-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rts and Neighborhood Diversity.” Bloomberg City Lab, February 11, 2016.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6-02-11/how-diversity-and-the-arts-work-together-in-cities- OECD (2020a). Culture shock: COVID-19 and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sectors. Retrieved Oct. 20, 2021.
https://www.oecd.org/coronavirus/policy-responses/culture-shock-covid-19-and-the-cultural-and-creative-sectors-08da9e0e/- UNESCO. 2021. Cities, Culture, and Creativity.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7427- UNESCO. 2021. UNESCO and World Bank Launch Framework for Action for Creative Cities’ Recovery,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https://en.unesco.org/news/unesco-and-world-bank-launch-framework-action-creative-cities-recovery-development-and-econo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