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以永續經營理念,延續傳統市場生命週期,是當前城市發展關鍵議題。西班牙巴賽隆納聖卡特琳娜市場(Santa Caterina Market)將歷史脈絡與建築融合,保留修道院遺址與歷史脈絡,實現文化保存與創新發展的共榮、共生;日本東京豐洲市場則強調觀光和環保,引進封閉式低溫管理和太陽能發電,透過協力模式提升遊客體驗,建立多功能產業鏈。透過拉近文化存續與創新發展間的距離,市場再生可促進城市繁榮,滿足現代化需求,打造永續發展生態系。
傳統零售市場在資源有限、消費者行為變化及經營效率趨緩等因素下,使競爭力逐漸下滑,轉型能力受限。為因應這些挑戰,市場需要透過經營理念的變革,實現現代化措施。市場活化措施的推行,除改造個別市場的本體建築外,也須就不同城區進行都市的空間更新,例如建造行人專屬步行街區等,釋放更多步行與遊逛的區域。各國政府部門亦掌握時代變遷趨勢,協助從市場內部的設施改造,至整體的城區規劃等不同層次分頭並進,尋求持續發展的道路。
1.聖卡特琳娜市場(Santa Caterina Market):歷史傳承與現代進步的交匯點
在改造市場本體建築方面,聖卡特琳娜市場位於巴塞隆納舊城東區中心,建於19世紀,是該城首座帶有屋頂的室內市場。隨著歲月流逝,市場內部和周邊環境逐漸惡化,無法適應現代需求。為此,巴塞隆納市政府於1997年啟動「城市特別改造計畫」(P.E.R.I.)都市更新計畫,旨在改善聖卡特琳娜市場及其周邊環境,改建項目由EMBT建築師事務所負責,至2005年竣工,總建築面積達17,533平方公尺。
市場改建過程中,意外地發現4世紀的墓地和13世紀的多明我修道院歷史遺址,促使設計師重新調整方案,選擇保留部分考古遺址成展示空間,突顯重要歷史價值。市場保留北、西、東三個立面,同時在內部角落建立考古遺址展示館,使當地居民和遊客能夠深入了解市場的歷史。此外,新建廢棄物與貨物的裝卸倉庫、自行車停車場、附屬博物館、住宅和老人公寓等社區設施,實現全面性的發展。
市場的設計理念主要聚焦在「凝固時間」上,旨在保留市場的歷史特色,融合現代設計元素,營造既有時尚感又不失歷史韻味的空間。市場格局也從傳統布局中解放,形成更具島嶼感的設計,突破傳統攤位限制,確保每個攤位都能充分得到展示,營造更友好的遊覽體驗。經過全面的改建,市場呈現出先進、前衛、整潔的外觀,同時新增多項設施,如空調、免費無線上網和地下停車場,提升空間品質和服務水準。新市場的外觀設計優雅,天花板高度達三層樓,巨大的波浪型屋頂鋪滿32萬片六角形釉面陶瓷,使用67種不同顏色的琺瑯,形成華麗的馬賽克圖案,象徵著各種蔬果的多元色彩。
聖卡特琳娜市場與社區緊密聯繫,攤位種類繁多,從生食、熟食、調味料、加工食品等食物供應鏈的產物一應俱全,使學生瞭解食材自產地到餐桌的產銷過程,成為落實食農教育的重要實踐場域。透過全面重建,該市場成功地在保留歷史遺跡和帶入現代創新之間取得平衡,讓融合時代感和創新的複合式場所,成為市場改建的典範。
2.超級街區(Superblocks):建立步行城市典範
市場改建或整修時,會優化周邊交通設施,以提高可達性,同時連貫購物動線,降低污染和事故風險,創造宜居、宜商的環境。在都市空間場域更新方面,由於巴塞隆納及其周邊35個市鎮,長期受到空氣品質和車輛噪音污染嚴重困擾,從1993年開始,市政府從歷史街區El Born的濱海聖母大教堂附近引入超級街區(Superblocks)概念,2005年更於Gràcia區建置2個超級街區。自2014~2016年間,市政府在都市交通計畫(Urban Mobility Plan)中,再度建立6個面積為400平方公尺的街區,鼓勵自行車和步行等交通方式,同時限制僅允許居民車輛和特殊需求車輛進入,限速不超過每小時10公里,將城市空間開放給行人。這些措施成功地提高行人出行量10%,自行車出行次數增加30%,透過減少車輛流量,讓街道空間歸還給行人,吸引行人遊逛本地商店、參與活動,促進商業繁榮。
2020年,巴塞隆納市政府規劃擴展超級街區的範疇,從Eixample區21個街道交叉路口建立行人廣場,擴大區域達33.4公頃,並創造6.6公頃的綠色空間,讓每位居民在距離居住地200公尺內,享有廣場和綠化後的街道。
該計畫規劃於2024 年持續降低汽車出行量,從26.04%減少至18.48%,同時將步行、自行車和公共交通使用率,增至所有出行的81.54%,透過300項具體措施擬議,包括增加32公里徒步街道、將自行車網絡擴大40%等。考慮到道路通行能力的下降,市政府也提供配套措施,如增加 67公里的公車專用道,提高道路系統效率。與此同時,地鐵系統、換乘公車預約、公共出租車應用等方案也在擬議中,並在超級街區項目建立綠軸(Green axes),連接綠地、公車站和商業活動,將交叉口形成的廣場建置成社交、休閒、遊樂等場所。
超級街區投入街道動線更新,鼓勵社會凝聚力和公私協力,包括周圍居民、市議會、民營公司、地區組織、非政府組織、大學和專家機構等,透過會議、活動、研討會及decidim.barcelona平台共同參與計畫擬議,各計畫實施地區皆組成代表機構,形成監督性質的超級街區驅動小組。該小組充當技術團隊和居民之間的紐帶,與城市機構、專家和地區實體組織進行工作交流會議,反覆驗證不同階段進度,幫助定義、參與空間規劃,並協助辦理成果發表相關研討會,完善公眾參與流程。此外,針對綠色屋頂、集水、雨水管理和植樹進行規劃,防止類似設施過度集中,促進都市規劃使用性質再更新。
鑒於超級街區成果不俗,歐洲投資銀行(EIB)也將為巴塞隆納的40個項目提供9,500萬歐元的資金,再生整個城市約200,000平方公尺的公共空間,供行人步行使用,不僅增進人流,也促進消費,振興街區經濟。另外,擴展城市的自行車道網絡,減少汽車通勤人數,藉由車流控管改善空污,減緩氣候變遷衝擊,建立兼顧永續發展、社區歷史和當地生活軌跡的嶄新空間。
1.築地市場移轉至豐洲市場歷程:保存「東京的廚房」空間記憶
創建於1935年的築地市場,位於中央區的築地地區,是東京最著名的海鮮市場之一,也是日本國內外海鮮交易的核心,吸引著眾多遊客和海鮮愛好者。歷經歲月更迭,市場建物老舊不堪使用,營運情形日漸惡化。由於原始建物設計不適合貨車運送,無法提供足夠停車空間,加上倉儲需求擴張,商品販售及堆置空間日益不足,造成供貨效率及品質低落、土地使用不符現代需求等挑戰,難以滿足生產者、零售商與顧客,促使東京都政府規劃辦理改善方案。
1985年,東京都政府開始評估遷建市場的可能性,推動市場的「再整備事業」,包括擴建市場等周邊設施,如建造停車場、填海造陸、臨時市場建築等,以滿足市場相關人士在現址繼續營業的需求,但仍難以徹底改善築地市場原始建物設計上的結構性問題。2001年起,東京都政府遂陸續投入570億日圓,歷經17年的努力和挑戰,改建計劃終於完工底定。至2018年10月,該市場正式遷至東京灣沿岸的人工島「豐洲」,更名為「豐洲市場」,舊築地場內市場則於同年關閉,場外市場則聚集於原址持續營運。
豐洲市場占地40.7公頃,腹地較築地市場大1.7倍,被譽為「東京的廚房」,是一個現代化的海鮮批發市場。新市場的建設旨在提供更先進的基礎設施,改善海鮮交易環境,包括現代化的冷藏設施、更寬敞的交易空間和更優越的衛生條件。為確保食品衛生安全,市場導入封閉型的低溫管理設施,根據不同商品的特性進行溫度管理,避免食材汙染可能性。此外,建立高效的物流體系,包括在地批發場地和中間批發場地附近設置停車場和貨物分發區,實現順暢的物流流程,並設置完善的加工包裝設施,落實現地加工、細分和包裝,滿足專營零售店、食品超市等的需求。
豐洲市場內有3座主要建築,分別是水產批發賣場大樓、水產仲介批發賣場大樓和蔬果大樓。水產批發賣場大樓匯集了來自日本和國際供應商,向當地經銷商銷售魚類和海鮮等產品,並舉行世界知名的鮪魚拍賣會;水產仲介批發賣場大樓內有各種商店和攤位,經銷商可向海鮮業者、壽司餐廳和其他買家銷售海鮮;蔬果大樓則提供來自日本和國際的農產品,供應給餐廳和蔬果商店。另外,在水產仲介批發賣場大樓4樓的「魚河岸橫丁」,提供市場相關人士所使用的專業道具和食材,主要售賣乾貨、漬物、日本酒、調味料、料理用具等,約有69家業者進駐。
豐洲市場不僅是現代化的海鮮批發市場,也是東京都政府在觀光和環保方面的一大成就。完善的設施、多樣的商店和餐廳,以及特色活動如鮪魚拍賣,都為遊客提供探索日本文化和美食的機會,深化東京的國際都市形象。
2.導入永續經營、公私協力概念的市場再生
豐洲市場的吸引力不限於海鮮,透過蔬果大樓多個批發和仲介農產品賣場的設置,提供遊客參觀蔬果的分銷情況;在頂樓花園和太陽能板的部分,則可協助提升市場的能源效率,確保食品的安全和衛生。豐洲市場的建設傳達東京都政府的創新思維,不僅提供現代化的海鮮交易環境,亦重視環境的永續發展,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減少垃圾和包裝容器的數量,推動促進資源回收再利用,運用都市內最大規模的太陽能發電等自然能源,引進外部空氣冷卻系統和LED照明等節能設備,強化市場環保進程,展現東京都政府在保護環境方面的承諾。
2013年,配合當時即將到來的東京奧運帶動的觀光效益,東京都政府為加強豐洲市場魅力,以滿足多樣需求、提高遊客能見度及增進周邊地區交通網絡暢通等目標前提,透過公開招標方式導入民間力量,將豐洲市場旁「千客萬來設施(千客万来施設)」委託予民間業者「まぐろチーム」開發及經營。營運團隊與政府簽訂經營用土地的定期租賃協議,由團隊提出經營計畫,自費實施設施的規劃、設計、建設及維護等相關工作,促成跨域合作的良好互動關係。
這個設施將與市場內的商店和餐廳互補,提供更多元的購物和娛樂選擇。該設施按照「豐洲江戶前市場(從美食開始的日本文化)」的模式建構分為3層樓高的商業棟(商店街)及9層高的溫泉棟(24小時溫泉服務),面積約為34,000平方公尺,規劃商業棟2樓直接與臨海線的「市場前車站」連接,增進遊客遊逛便利性,滿足不同需求,讓豐洲市場成為現代化、多元化的市場,為當地居民和遊客帶來嶄新價值和體驗。
巴塞隆納市政府自1997年啟動「城市特別改造計畫」,由EMBT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改建,於2005年正式完工,融合歷史和現代元素,加強市場與社區連結,成為多功能休憩場所。另透過推動「都市交通計畫」,實踐超級街區(Superblocks)理念,增加行人區域和綠色空間,加強社區連結和庶民生活,促進商業發展;東京地區的豐洲市場改建案例,則使遊客擁有更豐富的體驗,以延伸的新設景點「千客萬來設施」,以及該地區連接的豐洲公園開放屋頂綠化廣場,創造商業氣息,滿足多功能產業鏈,加深不同街區的鏈結。
臺北市位處經濟重地,土地利用精實,如何在保留該傳統市場空間記憶的同時,謀求更具效益的使用模式,值得深思。2002年,北市府提出使用BOT(建置經營─移轉)市場興建模式,解決政府財政問題、農產品市場交易法規面的限制,以及土地使用期限等法規帶來的局限。對於都市規劃而言,市場搬遷的評估重點除財務可行性外,市場性可行性及與政策利害關係人的合作是否無間,都將是注入城市活力的關鍵。透過縮短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距離,可望重新喚起傳統市場生機,帶動城市的繁榮,滿足現代多元需求,建立永續發展生態系。
參考資料
- El Mercat de Santa Caterina
https://www.barcelona.cat/en/discoverbcn/pics/mercat-de-santa-caterina_92086009448.html- VISIT AND LOVE IT El Mercat de Santa Caterina
https://www.meet.barcelona/en/visit-and-love-it/points-interest-city/mercat-de-santa-caterina-92086009448- Santa Catarina Market
https://en.wikiarquitectura.com/building/santa-catarina-market/- 從「傳統市場」走向「市場生活」的現代觀察
https://heritagenote.wordpress.com/2016/09/22/marketreuse/- Superblock (Superilla) Barcelona—a city redefined.
https://www.citiesforum.org/news/superblock-superilla-barcelona-a-city-redefined/- 〖結合都市再生的社會住宅〗Santa Caterina Market 傳統市場整維創新社會住宅
https://www.villagetaipei.net/Post?PId=13645- 豐洲市場
https://www.japan.travel/hk/spot/2034/- 被遺忘的報導:日本築地市場移轉豐洲,後來呢?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356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