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在城市繁榮發展的光鮮外衣下,許多國際級都市意識到必須面對全球氣候變遷下的環境議題,都市綠化是多年來各地政府不斷努力的課題。在紐約市除了由政府發起的PlaNYC外,一些都市內的居民,興起了在屋頂種植蔬果的念頭,其中大型的屋頂農場Brooklyn Grange,不僅種植新鮮葉菜類蔬菜與水果,亦嘗試飼養蛋雞與蜜蜂。屋頂農場的風潮,也吹向加拿大第二大城蒙特婁市,受氣候影響,當地發展溫室栽種,就算是嚴寒的冬天,也能在屋頂上種植蔬果。
在城市繁榮發展的光鮮外衣下,許多國際級都市意識到必須面對全球氣候變遷下的環境議題,都市綠化是多年來各地政府不斷努力的課題。在紐約市除了由政府發起的PlaNYC外,一些都市內的居民,興起了在屋頂種植蔬果的念頭,其中大型的屋頂農場Brooklyn Grange,不僅種植新鮮葉菜類蔬菜與水果,亦嘗試飼養蛋雞與蜜蜂。屋頂農場的風潮,也吹向加拿大第二大城蒙特婁市,受氣候影響,當地發展溫室栽種,就算是嚴寒的冬天,也能在屋頂上種植蔬果。源於空間有效利用、減少蔬菜運輸的碳排放等概念,成就了都市屋頂農場興起,不僅綠化周圍都會區景觀,亦提供當地社區日常所需蔬果。
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從農業社會走向工商業社會,都市與農業這兩名詞就此分道揚鑣各自發展。然隨著城市綠化、環保意識與空間有效利用等概念興起,催生了「在都市裡發展農業」的新興概念。20世紀中期後,已開發國家開始注意到氣候暖化造成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成為熱門議題,碳排放計算不單只限於工商業等社會面向,更進而衍生到日常生活的個人面向。為減少食品與貨物運輸的碳排放,帶動購買在地產品的風氣,再加上都市綠化與閒置空間再利用等概念,推動都市農業的發展,許多一線級國際都市,如東京、新加坡、倫敦、巴黎等近幾年培養出多樣化的都市農夫。美國東岸紐約市擁有約840萬人口是全美人口最多的都市,高聳入天的摩天大樓是最具代表性的紐約印象。不過若有機會由上空鳥瞰市區,可發現人口最多的布魯克林區中竟在屋頂上出現一大片農地,這即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屋頂農場-Brooklyn Grange。
2010年幾位年輕人觀察到大樓屋頂具有地面平坦且陽光充足之優勢,是適合蔬菜水果成長的環境,便在紐約市尋找空曠未使用的屋頂,最後落腳在布魯克林區一棟近百年屋齡的6層樓倉庫,開始嘗試耕作農作物。土壤與養分是農地最重要的元素,因屋頂和傳統農業的作業環境不同,必須考量屋頂對於土壤的耐重程度,避免對建築物產生危害,故Brooklyn Grange採用適合屋頂植栽的低密度與輕重量土壤;農場秉持資源再利用原則,回收當地家具廠與木工廠廢棄的木屑,以及家庭與餐廳的廚餘,製作成營養的有機堆肥混入土壤中,讓蔬果能吸收到足夠的養分;而其他像是土地排水功能等細節也都必須因地制宜,以免突發性大雨造成積水問題進而影響到建築物本體。
農場於第一年即收支平衡,達成建立具商業價值農場的初衷,並吸引不少有志於農耕生活的人加入,於2012年由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 (DEP’s) Green Infrastructure Stormwater Management Initiative協助在布魯克林海軍造船廠屋頂上,打造第二座農場。目前兩座農場占地共2.5英畝,每年生產超過5萬磅的有機蔬果,且農場為求生態平衡進行複合養殖模式,飼養蛋雞和蜜蜂。養蜂場透過自然管理方式,養殖30多個蜂箱,為目前紐約市最大的養蜂場,並於2011年起每年夏天舉辦NYC Honey Week宣導相關資訊,為面臨滅絕危機的蜜蜂與引發的生態危機盡一份社會責任。
農場生產約40種農作物,像是墨西哥辣椒、胡蘿蔔、番茄、豆類、甜菜、秋葵等,收成後賣給當地的餐廳與零售店舖,或於當地固定的農夫市集販售,農場也提供社區支持農業(CSA,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的會員制度,會員可預先支付每週24美元,就可在固定時間收到指定的農作物,或由農場搭配的蔬果組合。因CSA制度提供預先收入,讓農夫能夠專心於種植作業上,較不用擔心收成後賣不出去,而為回饋消費者,大部分CSA會員購買的農產品較農夫市集或零售店便宜,因此形成良性的合作與消費關係。
Brooklyn Grange除種植農作物外,也作為都市農場的教育中心,提供每週兩天的農夫訓練,個人可從中獲得城市耕種的重要技能,而有志於成立屋頂農場的組織,則能彼此交流建造的經驗。此外,也和當地的Refugee and Immigrant Fund合作,提供農地給非洲、亞洲與墨西哥等地移民,與當地農夫彼此交流各地的農耕方式,參與者可藉此獲得工作經驗提供生活的基本保障,而農場亦可豐富其耕作經驗的資料庫。除了傳統的耕作功能外,Brooklyn Grange突破傳統印象,將農場開放作為餐廳、婚禮或活動的場所,也開放外地遊客參觀,一方面增加農場收入,同時也藉此宣傳都市農場。2011年成立的非營利性組織City Growers,則是著重於提供青少年農業教育,目前已超過一萬名兒童與青少年至Brooklyn Grange參觀與學習農耕知識、探討環境永續性議題等;此外農場也與New York University 和 Ontario’s Willowbank School合作,提供學習工作坊與學分課程,讓城市學生有農耕的實作機會。Brooklyn Grange與在地社區或非營利組織合作的複合式經營,除了增加營收,亦可串聯周邊產業,建構友善和諧的社區網路。
紐約市是美國移民文化的縮影,來自世界各地的亞洲裔、非洲裔、拉丁美洲裔、印地安裔等多種族人口,匯聚交織豐富了紐約市的生活文化,對於食物與農產品亦呈現多樣化的需求。在紐約市有許多類似Brooklyn Grange生產多種類的小型菜園或農場,和傳統的種植單一作物且追求生產與經濟規模的大型農場不同,都市農場因應當地需求而生,走向產品多樣化與兼顧農場生態平衡的發展型態;此外,紐約市高收入族群對於蔬果品質的要求,更影響了都市農業的種植方式,選擇有機與無農藥的種植環境,生產更健康、更富營養的農產品。
不同於Brooklyn Grange的屋頂開放栽種方式,也有農場採用溫室栽種,如BrightFarms、Gotham Greens等,其中又以規模與產量皆可媲美Brooklyn Grange的Gotham Greens經營有道,近幾年不斷擴張農場規模。Gotham Greens於2008年開始建造屋頂農場,於2011年完成美國第一個具商業規模的溫室水耕農場,占地3.75英畝,每年約可生產22萬磅新鮮綠葉蔬菜。溫室內因不使用任何化學農藥、殺蟲劑或除草劑,故其運用益蟲捕食有害生物的生物控制方式,不僅營造有機的生產環境,亦可維持溫室內的生態多樣性;而在灌溉用水方面,則採用再循環的灌溉系統,一方面充分利用都市的水資源,另一方面也能掌握屋頂對於水分的承受度;屋頂因上方無遮蔽物,農場充分運用此一特點,規劃太陽能為主要電力來源,並使用特殊玻璃材質與通風設計,讓溫室成為低耗能之農場。
除了在閒置屋頂建置農場外,紐約人不斷開發新的耕作地點,或是尋找離消費者更近的場所作為農地。Gotham Greens於2013年嘗試一個新的計畫,將溫室農場直接建造於超級市場的屋頂上,其種植面積達5英畝,主要農產品為葉菜類與番茄,年產量約44萬磅,所生產之農產品直接於樓下的超級市場中販售,幾乎不花費任何運輸成本,也不會產生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溫室農場的成功經營模式,使其將於2015年在紐約市擴增第三座溫室,面積將達15英畝;更將經營模式複製到芝加哥,建造全球最大的溫室農場,預計占地近19英畝,可生產100萬磅新鮮蔬果。
根據一個由都市農場、非營利組織與官方單位共同參與的Five Borough Farm計畫研究,目前紐約市約有700多個生產糧食的農場與花園,紐約人將許多屋頂、空地、校園空間、公共花園等轉化成能生產農產品的良田。隨著都市農場蓬勃發展,相關的堆肥來源取得、雨水收集與病蟲害防治等種植技術,乃至於農貿交易市場、農場經營管理技能、社區關係等衍生議題,逐漸成為紐約市農夫與政府公部門須共同關注的。Five Borough Farm計畫在紐約市針對大小型都市農場進行廣泛的調查與研究,透過實地考察、匿名訪問、拍攝照片等收集相關資料,繪製農場分布地圖、建立資訊共享平台,讓紐約市農夫可追蹤最新的農場與農業資訊,降低生產風險。此外,計畫透過社區或學校活動推廣都市農場,邀請農業專業人士提供諮詢服務,吸引更多小型農場加入,藉此綜合廣納各方意見,提供政策建議,與公部門合作,創建一個能永續發展都市農場的環境。
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Parks & Recreation的Green Thumb Program原為提供都市花園相關資訊與服務,然隨著都市農場如雨後般春筍出現,也著手彙整與提供相關訊息。於2015年初發表的一份「Guide to Urban Farming」手冊,內容包含創立私人都市農場的前置條件、可做為農場的合適地點、農作物品種的選擇、農場硬體建置,到最後如何販賣等相關經營知識,甚至提供創業家聚會參與管道、資金借貸機構、如何建立獲利模式等相關主題資訊。期望提供初為農夫的紐約人,能汲取前人經驗複製成功經營模式,也鼓勵小型農場參與CSA制度,和消費者共同承擔生產風險,增加其永續經營的機會。紐約農場存在的目的,不單只是提供農產品,同時也增加當地的工作機會、擔任休閒娛樂場所、參與生態環境教育、強化食品安全、推動社區和諧發展等功能,成為建構健康社會、提振經濟與維持生態健全的一員。
從紐約市出發往北走,距離約600公里處即為加拿大第二大城蒙特婁市(Montreal),該市過去曾是加拿大的經濟首都,於1976年由於多倫多市超越其城市發展,才退居二線。大都會區人口約350萬人,蒙特婁市主要發展金融業、服務業與製造業,而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加拿大的交通運輸中心,而蒙特婁港則更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港;近年市府也鼓勵文化與設計產業發展,曾被評選為世界宜居城市之一與世界設計之城。如同紐約市廣納來自各地的移民,蒙特婁市的法國、義大利、英國、猶太、亞洲等移民建立獨特的小型社區;因過去的移民歷史因素,法語裔人口約占近70%,該市以法語為官方語言,不過在市中心大多數人仍可用英語溝通。
蒙特婁市位處內陸區屬於溫帶大陸型氣候,因距離海洋較遠無法藉此調節氣溫,使得日夜溫差大,夏季炎熱濕潤高溫可達攝氏30度,降雨豐富;而冬季氣溫低溫可降至攝氏零下15度,一年中有近4個月份籠罩在冰雪中。雖處多變化的氣候,不過蒙特婁市濕潤的土地仍提供野生動植物良好的生長環境,但對於難敵降雪環境的葉菜類與水果而言,冬季能種植的種類相當有限。為適應嚴寒氣候,各地溫帶區的城市發展溫室栽種方式,以便能夠在冬季自給自足,在蒙特婁市也有大大小小的溫室農場,不同以往,Lufa Farms將農場建造於一座2層樓建築物的屋頂上。2009年創業家Mohamed Hage構想了屋頂溫室農場的概念,邀集植物學家、行銷人士、工程師、建築師等專業人士組成團隊共同建造農場,於2011年初開始營運世界第一座商業屋頂溫室農場Lufa Farms,農場占地近8英畝,生產超過40種不同的農作物如小黃瓜、辣椒、蘆筍、萵苣、甜菜等,並於2013年建造第二座溫室農場占地近11英畝,目前雇用約30個員工。
Lufa Farms建造之初,以「不使用新土地、不使用化學肥料與殺蟲劑、運用城市自然資源與能源」為經營理念,透過新科技與技術,每年在屋頂上可收集到約50萬美元的太陽能電力;利用熱能儲存技術並由電腦控制溫室環境,將白天蓄積的熱能留至晚上發揮,且半透明的玻璃建材可減少熱損失,使得在寒冷的冬天或夜晚,仍可保持適當溫度提供植物良好的生長環境。此外,也運用大樓固有的灑水系統與雨水進行灌溉,不僅減少與都市人口爭奪生活用水,也降低都市下水道的負荷,並且100%回收灌溉用水,不讓富含營養成分的水流入下水道造成河流或湖泊優養化;如同一般溫室的病蟲害防治方法,Lufa Farms亦使用生物控制,如利用瓢蟲抑制蚜蟲的生長,使農作物不受蚜蟲吸食汁液而受損。
Lufa Farms目前約可提供3,000人份的蔬果,購物模式是採取預約制度,消費者事先上網登記所需農產品數量與領取地點,採收後由Lufa Farms自行搭配蔬果種類,配送到蒙特婁市內約100個固定地點,消費者再於配送時間抵達配送處,領取當天生產的新鮮農產品。相較於傳統農業需先於原產地包裝,經過層層運送,最後才到消費者手上,過程既耗時又耗能且增加農產品耗損,而都市農場則可提供消費者即時又新鮮的農產品。
除了以商業方式經營外,也有結合公益以創造社會福利為目標的屋頂農場:由蒙特婁市府與Santropol Roulant非營利機構共同執行The Rooftop Garden Project。Santropol Roulant非營利機構於1995年成立,初期是提供食物運送服務,利用腳踏車、步行或汽車運送食物至行動不便的年長者家中,而隨著時代變遷,機構的發展也從食物關心者轉變為真正的農夫,Santropol Roulant近年致力於都市農業的發展,包括提供栽種輔導、病蟲害防治觀念、教授養蜂技術、社區販售管理等,在長期經營下,已建立起緊密的社會網絡。蒙特婁市府運用Santropol Roulant既有的社區關係,一同推行The Rooftop Garden Project,計畫始於2003年,目的是開發蒙特婁市內公共建築物的閒置屋頂,執行至今已擴大到各級學校、在地企業、社區中心與老人住宅等屋頂、陽台或露台,協助建置生產可食用植物之農場。
該計畫與高中或大學合作,直接在校園內種植可食用蔬果,開設工作坊分享栽種成果與討論都市內的食品相關政策;另外也進入小學校園,讓小學生認識種子、學習栽種方法以及如何維持植物生長等,從小培養對於食物的正確認知與健康的飲食習慣;與社區或餐廳合作方面,因考量較無大面積的空曠屋頂,故採用盆栽種植,生產小量多樣的農產品。除了提供本地生產的有機水果和蔬菜為目的外,The Rooftop Garden Project鼓勵跨年齡與跨文化交流,期望藉由共同參與消弭經濟與政治帶來的食物分配問題,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健康、平價的有機蔬菜,同時也能藉由計畫的推行,增加都市綠化面積以改善當地社區的空氣與居住環境的品質。
近幾年國內發生一波又一波的食安危機,食物供給源頭亦受到重視,且在氣候暖化與都市綠化議題下,都市農業儼然成為值得關注的新興議題。相較於傳統農業追求規模經濟的大面積與單一品項栽種方式,都市農業更重視消費者的需求,為提供客製化的農產品,參與CSA制度,讓消費者參與生產過程,並與生產者共同承擔生產風險,同時也共享農產品收成成果。
從紐約到蒙特婁可觀察到,不論大型或小型的都市農場皆是順應當地環境發展,為了在有限的都市空間內經營農業,選擇不與人爭地的閒置屋頂作為農場所在地;因外部氣候因素造成的嚴峻生產條件,而發展出溫室農業。不論商業型或公益型的都市農業,除了提供當地日常生活食用的蔬果,滿足對於食物的需求,另外也透過農場做為交流媒介,滿足精神生活,於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增加社區與都市人相互聯繫的機會,或是於農場舉辦活動,提供學生、民眾參觀,達到教育目的,都市發展農業,不僅減緩溫室效應、美化都市景觀,亦可活絡在地社區交流,讓都市朝向更友善的發展。
參考資料
- Brooklyn Grange官網 https://www.brooklyngrangefarm.com/
- NYC Honey Week活動官網http://nychoneyweek.org/
- Gotham Greens官網 https://www.gothamgreens.com/
- Five Borough Farm官網 http://www.fiveboroughfarm.org/
- Green Thumb Program官網 https://greenthumb.nycgovparks.org/
- Lufa Farms官網http://lufa.com/en/
- Santropol Roulant官網 http://santropolroulant.org/
- The Rooftop Garden Project官網http://www.rooftopgardens.alternatives.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