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後ECFA 臺北市的定位與機會 - 臺北產經資訊網

主意境區

:::

後ECFA 臺北市的定位與機會

後ECFA時代,企業將面臨新的商機及挑戰。臺北市為臺灣經濟的中心,在後ECFA時代,臺北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面對接下來的機會與可能衍生的問題,並且為臺灣經濟起到一個龍頭帶領的作用,將是臺北市接下來面臨的最大挑戰。 有鑑於此,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特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以「後ECFA 臺北市的定位與機會」為題,舉辦研討會。邀請產官學研專家共聚一堂,在此關鍵性時刻,針對臺北市如何掌握關鍵性商機、因應關鍵性挑戰,集思廣議,廣泛交流意見,一方面可協助企業開拓商機,另一方面為後續協商提供建議參考。 座談會於8月26日,本期以特別報導之方式,節錄當日主講者主要之論述,與讀者分享。

後ECFA時代,企業將面臨新的商機及挑戰。臺北市為臺灣經濟的中心,在後ECFA時代裡,臺北市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面對接下來的機會與可能衍生的問題,並且為臺灣經濟起到一個龍頭帶領的作用,將是臺北市接下來面臨的最大挑戰。

有鑑於此,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特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以「後ECFA 臺北市的定位與機會」為題,舉辦研討會。邀請產官學研專家共聚一堂,在此關鍵性時刻,針對臺北市如何掌握關鍵性商機、因應關鍵性挑戰,集思廣議,廣泛交流意見,一方面可協助企業開拓商機,另一方面為後續協商提供建議參考。並開放給一般民眾,邀請對此主題有興趣的各方賢者,一同來參與討論。

會中邀請到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擔任演講貴賓,演講題目為「後ECFA時代的展望及臺灣的機會與挑戰」;並舉辦兩場座談會,一為陳麗瑛(臺北市經濟發展委員會委員)引言,題目為「從臺北市在臺灣的產業群眾及創新競爭力定位後ECFA時代的國際性都會角色」;另一場為戴肇洋(臺灣綜合研究院所長)所引言,題目為「ECFA,臺北市發展的機會與挑戰」。會中更邀請數位學界代表擔任與談。

兩岸開放進程

陳麗瑛委員以兩岸開放進程破題,說明兩岸在開放上的步驟及考量:

臺灣開放進程:

    1996年9月~1997年7月昭告「戒急用忍」政策,將「專案審查類」擴大為:凡中國大陸投資累計金額達6000萬(個人、 中小企業)或50億(上市上櫃公司) ,對大陸投資總額不得超過臺灣母公司資本淨額40%。2001年修正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一般類審查標準調高為8000萬,並允許廠商可自由選擇投資方式為直接或間接)。

    臺灣在2004年再提「有效開放,積極管理」,但其實換湯不換藥。2008年第二次政黨輪替後,在8月將母公司資本淨額限值調升為60%,且2009年6月30日開始,「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業別項目」開始生效。

中國大陸開放進程:

    中國在1992年才開始允許外資以試點及合資的方式,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五個經濟特區和廣州、大連、青島、北京、上海、天津六大城市由「地方政府」或「國務院」專案審批1到2個外商企業經營零售業。

    後來因應加入WTO, 2004年6月頒佈「外商投資商業領域管理辦法」,12月允許正式設立外資獨資商業企業。但迄今仍不允許外國企業設立超過30家的獨資連鎖店。

    2006年以後外商銀行得不受限制進入中國市場,但至去年底外資銀行在全中國金融銀行的佔有率只有2%,主因中國規定外資在其國內吸收理財,存戶最小規模必須為一百萬人民幣;若要經營人民幣業務,則需設立三年以上且連續兩年獲利之分行或子行才行。

兩岸海運直航開放進程:

    1997年4月,廈門至高雄首次直航。2001年10月,擴大「境外航運中心」功能,准許加工範圍延伸至免稅區,並實施海空聯運。2004年5月,境外直航港口擴大至臺中港與基隆港。2008年12月,兩岸海運全面(陸63港,臺灣11港)直航首航。

兩岸空運直航開放進程:

    2001年7月以境外航運中心擴及辦理海空轉運作業,將民航空運納入境外航運的服務範圍。 2003年實施春節包機。之後在2006年進一步擴大為四項專案包機(節日包機機制化、專案貨運包機、緊急醫療包機、特定人道包機)。2008年11月簽署「海峽兩岸空運協議」,及2009年4月簽署「海峽兩岸空運補充協議」 ,兩岸空運產生重大突破:除了雙向往來外,並由平日包機變為定期航班。

完整文章,請下載下方PDF檔

關閉社群分享按鈕 展開社群分享按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