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面對新興金融科技的衝擊,對於金融服務業的業務模式、產品、流程、和應用系統的開發,具有強烈顛覆性創新的特性,也促使傳統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業者間的合作越趨緊密。而金融科技的核心價值和機會,主要在於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服務的效率和品質,有助於提升金融機構的營運能力,同時大幅降低成本結構。臺北市為臺灣的政經中心與亞太地區的核心城市,擁有充沛優質的科技人才與創新研發能量,值此全球積極佈局推動創新創業之際,以金融科技為主題的創新創業主要鎖定在軟體系統與創新服務,將會是北市進軍亞太市場的優勢利基。
在日本,不知道朋友的帳號沒關係,透過臉書就能匯款;在中國大陸,拿手機「刷」一下,立即開戶申貸物聯網、大數據、行動支付等業務。而在這波趨勢中,臺灣也不落人後,金管會在2015年1月13日宣布12項銀行業務開放線上申辦,包括結清帳戶、約定轉帳、辦理信貸、信託開戶,都不必再跑銀行,申辦信用卡和開立銀行帳戶亦可透過網路進行,滿足顧客的創新金融服務需求。
未來銀行的樣貌超乎想像,無論是國外專業機構的研究報告,或實際發生的趨勢跡象,都正鋪展著一場前所未見的「銀行變形記」,有人稱這是「金融 4.0」(亦稱Bank 4.0、數位金融4.0),有人說是數位銀行。麥肯錫(Mckinsey)顧問公司說:「這是一場不改變就陣亡的挑戰。」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在今年公布《2016資誠全球金融科技調查報告》(PwC Global FinTech Report 2016),超過8成的受訪者認為,傳統金融機構的部分業務可能會被金融科技業搶走。報告中亦預估,未來5年內,銀行業將有近3成的業務會受到衝擊,傳統金融業產業優勢恐將流失。
此份報告透析了金融服務領域最新崛起的金融科技(FinTech)對傳統金融服務業者可能會帶來的影響和他們面對這項新技術發展的態度。另外,對不斷變化的產業環境也提供了應對的策略。
大多數受訪者認為金融科技將會帶來營業利潤損失、市場占有率下滑,以及資訊安全等幾大威脅。並認為以貼近客戶、去中介化為發展核心的金融科技業者,正在佔領傳統金融機構的服務領域,包括消費金融、轉帳及支付服務,那麼,傳統金融機構該如何迎向這場不可避免的科技變革呢?
金融科技,也稱為「FinTech」,是指一群企業運用科技手段,使金融服務變得更有效率,因而形成的一種經濟產業。這些金融科技公司通常在新創立時的目標,是以解決未被傳統金融業滿足的金融相關需求為主,克服發展金融科技的困境,創造具高附加價值的金融服務。
「FinTech」是由「Financial」及「Technology」組合而成的一個專有名詞,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合為一體產生了自網路平民化以來最重要的國際趨勢之一。泛指應用於金融產業相關的科技應用。愛爾蘭都柏林的國家數位研究中心把金融科技定義為一種「金融服務創新」,也可以用於指稱那些廣泛應用科技的領域,例如:前端的消費性產品、新進入者與現有玩家的競爭,甚至指比特幣這樣的新東西。包括支付(Payment)、借貸(Lending)、個人金融(Personal Finance)、數位貨幣(Digital Currencies)、零售投資(Retail Investments)、股權融資(Equity Financing)、機構投資者(Institutional Investments)、匯款(Remittances)、零售銀行( Consumer Banking)、金融研究(Financial Research)、銀行基礎設施(Banking Infrastructure)等(見圖1)。
根據維基百科定義,FinTech可說是一種新型的解決方案,這種方案對於金融服務業的業務模式、產品、流程、和應用系統的開發來說,具有強烈顛覆性創新的特性。根據PwC DeNovo策略顧問平臺的數據,投資金融科技新創公司的金額2015年達到122億美元,較2014年的56億美元多了一倍。尖端的金融科技公司和新市場活動已重新定義競爭格局,金融服務與科技創新的板塊界線將愈來愈模糊(見圖2)。
FinTech全球投資狀況2014年成長了201%突破12億美元,超過730個投資交易。美國仍然遙遙領先其他地區,歐洲市場則呈現了高成長狀況(成長215%)。投資FinTech的類別以支付(Payments)為最大宗,其次則是Banking、資料分析、資本市場,占比最少的則是個人財務管理類(PFM)。
FinTech的崛起,讓傳統金融產業面臨到壓力,其中,又以銀行業和支付業感受的壓力最大。轉帳及支付業者認為,在2020年,恐怕失去28%的市占率,而銀行業者也擔憂將失去24%的市占率,不僅如此,資產管理暨財富管理業者、保險業者也認為在2020年其市占率將分別下滑22%及21%(見圖3)。
FinTech業者對傳統金融產業帶來三大威脅,包括營業利潤的損失(67%)、市占率的下滑(59%)以及資訊安全/網路隱私(56%)。意即金融科技正在挑戰傳統的銀行和保險業的商業模式,重塑金融服務的客戶體驗,同時,為需求未得到滿足的消費者,提供重新定義的創新解决方案,因此導致傳統金融機構的利潤下滑、市占率下降(見圖4)。
不僅如此,FinTech的出現,讓傳統金融機構的中介角色變得岌岌可危。儘管金融機構的傳統中介功能能為客戶帶來有價值的服務,但是以技術驅動的商業模式正逐漸吞食傳統中介服務的市場佔有率。例如:在銀行業,網際網路借貸平臺允許個人及企業在網路上完成借貸交易,機器人財務顧問正在脫離傳統的人工顧問方式進行財務決策,這樣的新變化對傳統銀行商業模式來說,將是極大的威脅。
FinTech的核心價值和機會,主要在於降低成本(73%)、差異化(62%)和提升客戶黏著性(57%),也就是說,金融科技在有效降低成本的同時,也提高了服務的效率和品質(見圖5)。
FinTech影響大部分金融機構前臺和後臺的營運模式和產品設計,它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能夠給予客戶建議、處理交易訊息、分析數據、幫助客戶作出更好選擇,有效管理產品組合、更充分利用行動科技技術等。這些改變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提升金融機構的營運能力,同時大幅降低成本結構。
FinTech的典型業務模式
FinTech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業務服務模式,即是透過科技系統與交易設備的整合,取代傳統人力的臨櫃服務,這不僅讓每個客戶可以隨時隨地的使用所需要的金融服務,同時也打破了以往人工作業的時空限制,當人們可以隨時利用網路進行各項金融交易與相關服務的當下,「銀行」所代表的將不再是實體空間的營業據點,取而代之的將是24小時不間斷的科技服務系統,包括行動支付、融資借貸、投資理財等項目(見表1、圖6~7)。
面對金融科技的衝擊,傳統金融機構已開始布局金融科技,主要方式為透過夥伴關係(32%)、購買服務(22%),以及培育金融科技人才(15%)、併購金融科技公司(9%),顯見傳統金融機構對於跨足金融科技的策略仍趨於保守,對於新科技的應用與商業模式的營運尚處於萌芽階段,進而影響布局方式(見圖8)。
傳統金融機構認為,和金融科技業者合作的最大挑戰在於IT系統的安全性(53%)、法規的不確定(49%),以及不同的商業模式(40%)。
金融科技業者認為,和傳統金融機構合作的最大挑戰,包括管理體系和文化的不同(54%)、營運流程的不同(47%),以及法規的不確定(43%)(見表2)。
面對新興金融科技的衝擊,傳統金融機構已開始用各種方式布局金融科技,使得傳統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業者間的合作也越來越緊密,但亦面臨許多的挑戰。PwC預估在未來3~5年,全球金融科技累計的投資金額可望超過1,500億美元,金融機構和科技業都競相加入這場競賽,與電信業的界線越來越模糊,金融業的跨界時代已然來臨(見圖9)。
傳統金融機構壟斷價值鏈全部利益的時代已經結束,他們需要充分利用客戶信任,大量累積的客戶資訊和數據,以便進入新的金融科技生態體系。這將是一場變革,金融機構必須深思公司是否擁有足夠開放的文化,基礎架構是否能承載和融入創新的技術,以及法律和政策等外部因素所帶來的規範和影響等議題。
PwC DeNovo團隊追蹤新興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趨勢,並解釋為何金融科技的新創公司、技術、趨勢和市場新進入者等,都將可能與你未來的生活息息相關。
金融科技對臺灣金融業的機會和挑戰為何,資誠企管顧問公司副董事長劉鏡清指出,臺灣銀行業務近年面臨的挑戰包括利差減少、新增放款標的不易、非利息收入減少、消費行為改變、數位世代崛起及開拓海外市場等,這些都將將迫使銀行加速進行轉型,而金融科技(FinTech)將為傳統金融機構成功轉型的重要關鍵之一(見表4)。
目前臺灣銀行投入亞洲市場,主要以服務臺商為主,不易打入當地(Local)市場。因此不應以開辦實體銀行來進入當地市場,而是透過新創企業(Startup)去提供相對應需要的服務。以印尼為例,只有 5%的人口擁有信用卡或金融卡,因此,要提升網路購物的使用量就必須想出其他收費的管道,如貨到付款、轉帳、臨櫃付款等,透過臺灣的科技能力協助解決網路購物的付款問題。
Step1. 市場調查,找出當地市場需求,提出金融服務發展建議
Step2. 鼓勵臺灣新創團隊投入開發相關服務
Step3. 媒合新創團隊與金融投資機構,引導資金投入
臺北市為臺灣的政經中心與亞太地區的核心城市,擁有充沛優質的科技人才與創新研發能量,值此全球積極布局推動創新創業之際,以金融科技為主題的創新創業主要鎖定在軟體系統與創新服務,將會是北市進軍亞太市場的優勢利基;另一方面,累積發卡量近6,000萬張的悠遊卡,已經是全球城市中普及度最高的行動貨幣系統,如能善加運用此一優勢平台,發展各類型以城市生活所需的金融科技相關服務,不僅有助於讓北市成為金融科技的生活實證場域,同時亦可將所發展的整體系統輸出國際,推動臺北市成為新一代的金融科技新創事業發展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