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打造AR/VR生態體系 跨域整合拓商機 - 臺北產經資訊網

主意境區

:::

打造AR/VR生態體系 跨域整合拓商機

看準AR/VR市場的龐大商機,吸引許多國際軟硬體大廠,紛紛搶進相關裝置與內容之投資開發,除了能提升現有產品的需求規格、創造新的應用空間以外,亦具有生產量能的終端設備,預期可透過全新的互動體驗創造新的商業模式。面對產業市場化和產業規模化的迅速發展,筆者建議政府應從幾方面著手:建立AR/VR垂直產業生態群聚、創造市場內需,並打造測試和服務商業模式驗證場域,以及傳承在地文化及歷史體驗等。

前言

2016年是AR/VR科技風起雲湧的一年,全球各大研究機構都看好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科技的發展前景。根據國際調查機構Gartner的報告指出,在2018年之前,VR裝置的出貨量將累計達2,500萬臺;而IDC也指出全球VR+AR硬體裝置的出貨量將於2020年突破6,000萬臺。在產值方面,根據高盛銀行研究指出,2025年VR軟、硬體產值將達800億美元;市場調查公司Digi-Capital更預估2020年全球VR與AR市場規模達1,500億美元,成長幅度相當驚人,也顯示AR/VR市場的龐大商機。

看到此趨勢的興起,國際軟硬體大廠,紛紛搶進相關裝置與內容之投資開發,如Facebook、Sony、三星電子(Samsung)紛紛推出自己研發或是合作之VR頭戴型顯示裝置(Head-mounted Display, HMD),微軟(Microsoft)也公開進軍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之軟硬體布局,而Google也發布建有VR模式的手機系統規格「Android N」,並進一步發表「Day Dream」VR平臺,以及搭配之顯示裝置與操作搖桿規格。

AR科技佈局方面,Faceook、Apple和Google和Facebook也積極搶進。Facebook首先於2017年4月在FB大會上揭開Camera Effects Platform(CEP)相機特效開發平臺的計畫,此為首個專為AR所準備的開發者系統與平臺,而Apple不遑多讓在同年6月的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發布「AR Kit」,於整個AR 生態中引起巨大轟動;Google更與國內業者華碩合作,於8月推出全球第1 支結合AR及VR應用的ZenFone AR手機。

綜上所述,AR/VR科技儼然為全球下一代創新成長之重要驅動力。以整體產業面來看,在硬體產業上,AR/VR除提升現有產品的需求規格、創造新的應用空間以外,也預期將成為繼PC、智慧型手機以來,第3個具有生產量能的終端設備;在軟體產業上,面對PC、智慧型手機平臺市場的高度飽和,AR/VR等新技術與平臺的出現,不啻是開拓新藍海的通道,將可透過全新的互動體驗創造新的商業模式。

壹、臺灣AR/VR生態體系發展現況

臺灣VR產業投入先驅以宏達電(HTC)為代表,於2014~2016年間積極推動高階VR顯示裝置「Vive」之生態圈建置和發展,隨後宏碁、華碩、微星、技嘉等硬體大廠均陸續搶進VR-Ready之桌機、筆電設備生產,而宏碁更進一步與瑞典商Starbreez合資成立公司攜手設計、製造、推廣及銷售StarVR頭戴式顯示裝置(HMD)。

VR設備展示圖/資料來源:TAVAR協會

除了大廠積極布局VR硬體外,國內新創業者也看準AR/VR內容與商業應用發展潛力,從影音、教育、遊戲、行銷、房地產等多項商業領域切入,推出原創產品/服務,如VR直播先行者「跨視代科技」、VR賞屋及AR數位家妝應用的「數位宅妝」(iStaging)、VR教育整合方案提供商「闇橡科技」、AR工業化應用「WeJump」等。同時,為了促進國內AR/VR產業圈的蓬勃發展,2016年由民間業者號召成立「社團法人臺灣虛擬及擴增實境產業協會」(TAVAR),共同致力於推廣AR/VR技術應用至各產業,積極參與產業推動與國際鏈結,目前已逾150位國內業者和專家加入。

結合VR與360度影像的服務,開啟更多元化的創新應用(1) /資料來源:跨視代科技
結合VR與360度影像的服務,開啟更多元化的創新應用(2) /資料來源:跨視代科技

今年,行政院公布「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當中數位建設項下的「體感科技FunTech基地-高雄體感園區計畫」,於7月正式更名為「體感科技基地-體感園區計畫」,預定投資10億元,並由經濟部、科技部、國發會、高市府、加工處、中山大學南區產發中心、中油公司,以及智崴等八大官方與民間機構共同合作,在亞洲新灣區約5.71公頃的中油倉儲專區打造全臺最大的體感科技基地,推動整案輸出。此項計畫所推動的關鍵技術包含VR、AR、互聯網感應裝置、體感互動技術等,提供發展體感科技產業應用的研發、產製、試煉體驗、行銷等支援服務,加速體感產業發展,預期將能讓國內VR、AR科技朝向軟硬整合發展,並進一步透過開放場域的試煉,加速國內VR、AR新創的商業模式驗證,協助地方產業打造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優質體感示範案例,期能達到促使產業升級與創新轉型,加速發展體感數位經濟的目標。

貳、臺灣發展AR/VR的必要性

臺灣鄰近周遭的國家如中國大陸、韓國等,均以政府為首,投入大量資源,以求在AR/VR此一全新發展機會搶占先機,擺脫過去受制於歐美先進國家的困境。以下將分述AR/VR產業對於臺灣近年的科技發展歷程,簡述如下。

● AR/VR發展影響橫跨各產業,讓臺灣重拾領先地位

AR/VR 是高度跨領域的產業,結合音樂、電影、現場體驗、硬體、光電甚至軍事、醫療、教育、智慧程式等。此外,其發展也高度依賴面板、光學、網通、影像監控/演算和數位內容的發展程度,而臺灣在這些領域產業上,不僅擁有豐厚深遠的發展歷程,且技術上亦曾經領先亞洲其他各國。

● 資通訊、硬體設備廠商下一個產量/訂單爆發源

根據Nvidia調查,目前全球不到2%電腦規格,具有輔助VR裝置運作的能力,因此可預見在VR逐漸普及影響下,將能為國內資通訊、硬體設備廠商開拓大量的訂單需求。

● 數位內容、App開發業的下一個內容營利新商機

AR/VR內容開發,將為臺灣低迷已久的動畫、影視產業帶來全新的製作契機,直接躍進下一世代的高規格360度環景VR影音內容。對於臺灣遊戲開發業者而言,面臨已陷入手機遊戲開發紅海,以及中、日、韓等鄰近強國的強勢輸入,AR/VR內容亦不啻為絕佳的轉型出口,創造下世代的新型態虛擬互動遊戲娛樂。

● 臺灣創業團隊快速登上國際舞臺與群雄競爭的捷徑

AR/VR帶動多元化的產品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更串連了多項產業,包括機械、電子、軟體、文創甚至是紡織等。以臺灣的產業分布區域來看,從北部軟體/內容設計、中部機具、南部傳產、紡織業者等,藉由南北串連的交流與互動,有助於AR/VR新創團隊快速整合所需資源發展作品雛型。以上所述關乎創業團隊能否迅速發展出產品雛型與驗證商業概念,而相較大陸型國家,臺灣優良的地理位置與產業環境更具競爭優勢。

叁、臺灣發展AR/VR的挑戰

回顧臺灣AR/VR產業2016年整體發展,儘管AR/VR生態圈已逐漸成形,但整體而言,臺灣產業規模成長仍有待提升,目前主要挑戰來自無法有效取得資金,加速企業、產品規模化,分述如下。

● 新創業者雖規模小且獲利者微薄,但仍看好後勢持續擴展

首先,從巨觀的產業供應鏈觀之,臺灣相關業者多集中於硬體領域,且涵蓋上游的關鍵元件、中游的生產製造,以及下游的品牌通路等。然而,雖然硬體領域的業者數量多、涵蓋範圍廣,但是絕大多數都屬於元件供應或代工製造業者,投入自主設計、生產完整AR/VR裝置的業者相當稀少。

相較之下,軟體領域的業者集中在終端內容與應用的開發,鮮少有投注於上游關鍵技術或開發工具的業者,在整體供應鏈中的覆蓋範圍較窄。若從應用領域來看,則可發現多數業者集中在AR/VR的娛樂及行銷領域,只有極為少數的業者投入如工程、醫療、教育等商業應用或特殊的垂直領域。

● 中、韓在政策上最為積極,並視AR/VR為國家戰略

臺灣鄰近國家中,以中、韓兩國在AR/VR領域最積極投入,其共通點都是將AR/VR定調為國家級戰略項目,視之為未來5~10年最重要的科技創新領域之一,顯示兩國均積極在AR/VR這個新興領域上成為領頭羊。

此外,兩國政府都明白當前AR/VR在消費性市場當中獲利的可能性不高,故紛紛透過釋放資源或採購等方式,讓AR/VR業者可先以政府的事業範疇作為起點,進一步修正自身的產品、服務與商業模式。相對之下,臺灣政府於產品/服務採購或是對應之場域應用開放的態度則較為保守,因此大幅降低國內AR/VR業者和新創團隊於國內發展其商品或服務通過市場驗證階段之速度。

結語、臺灣AR/VR生態升級及商機拓展之政策建議

2016年是各大平臺的代表性設備進入市場的第1年,產業穩定向上成長,2017年則是各大陣營積極推動市場化與產業化的關鍵年,包括大量的Google Daydream手機問世、微軟聯合全球ODM/OEM夥伴推出的一系列平價VR頭戴型顯示裝置,以及Google Tango平臺成功搭載於智慧型手機裝置等,都將有利於AR/VR設備與應用的普及。

面對產業市場化和產業規模化的迅速發展,政府應及早透過實際作為與建設,減少AR/VR業者投入發展期間所遭遇的挑戰,進而掌握未來的潛在發展機會。筆者將針對推動產業生態升級和商機拓展之政策推動幾項建議,簡述如下。

● 建立AR/VR垂直產業生態群聚

今年多個地方政府積極宣布推出AR/VR產業新創基地或園區新建,希望加速該區域之AR/VR產業群聚,並吸引具潛力廠商進駐發展,進而帶動相關商機發展。

然而綜觀各區發展優勢,臺灣北部向來是數位內容、文化IP、創意、軟體設計業者的群聚中心,同時是多數硬體廠商總部所在,因此筆者建議透過「公私合夥」方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有效活化北部既有或規劃中的園區,將大多數空間開放給國內VR硬體廠商、內容研發中小型團隊、民間或政府設立之創投/基金、孵化器/加速器等進駐,形成AR/VR產業生態落聚,當國際AR/VR企業來臺尋找合作對象時,可以一站式獲得所有關鍵資源、進而吸引其將訂單/專案開發合作委託給國內合適的業者執行。

● 積極創造市場內需,並打造測試和服務商業模式驗證場域

AR/VR的主要市場固然在消費端與企業市場,然在此之前政府仍可創造需求,或將既有需求與AR/VR接軌,以此提供業者試煉的機會,藉由測試、檢視與完善產品及商業模式。目前AR/VR內容/商業應用領域中,尤以VR遊戲領域所發展出之「VR線下體驗館」服務商業模式驗證需求最高。

VR線下體驗館的服務商業模式源於中國大陸VR廠商,由於VR設備裝置價格高昂,難吸引一般民眾購買,但消費者仍有意願前往定點場域並花費體驗VR遊戲內容而形成的商業服務模式。經過這兩年的市場驗證,已確定此為現階段VR遊戲內容主要商業運轉模式之一,國內的成功案例如高雄VR+遊戲體驗館、HTC在臺北三創園區設立的Vive Land,以及近期高雄義大世界推出的千坪VR主題館。

然而,經營AR/VR線下體驗館中,由於混和VR互動裝置和一般遊戲機裝置之管理、VR互動裝置中內容的分級管理和規範、VR體驗館中的收費機制(投幣允許與否),以及目前經營場域中的營業稅優惠等,都亟待政府鬆綁法規,或是給予優惠刺激業者加速投入,才能達到產官合作,共同擴大內需市場。

● 政府積極導入VR/ AR,傳承在地文化及歷史體驗

除了重視科技所帶動的產業轉型、市場商機之外,政府更需放大格局檢視在地文化於此新科技影響下的文本結構和傳承方式的改變。目前AR/VR應用除了耳熟能詳的AR體驗、VR直播、360度全景影片拍攝之外,AR/VR更能運用在歷史文化現場的還原、重建之上,讓民眾透過VR虛擬世界的體驗,更了解所處地方之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發展,也能透過AR的擴增使用,讓虛擬資訊和現實生活環境之整合更加緊密,更重要的是,政府透過政策工具,積極引導科技與文化人跨界合作,共同思考如何在此一全新、進化的沉浸式體驗互動介面(Interface)和載體(device)上,來保存、互動、傳承屬於臺灣的文化價值和歷史記憶。

國際成功案例包括大英博物館全面將古蹟文物數位化,並透過AR/VR平臺和技術產生新的體驗和文物保存的方式;另外,美國也有專家學者利用無人機進入敘利亞的古城遺跡中進行拍攝,並重建其於VR虛擬世界當中,讓此歷史古蹟不會因戰爭破壞而完全消失,以上的經驗,或許臺灣政府可借鏡參考並思考文化保存、傳承的相關策略。

● 獎勵與推廣AR/VR人才培育

直接作法包括獎勵企業主動向學研單位提出技術研發合作專案,支援共同開設培訓課程、給予該課程辦理費用補助。另外,積極推動企業認養專校學程,凡成功推動學校企業聯名學程,可給予企業部分補助或是提供該學校額外執行預算,提高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廣度。

間接作法包括透過VR卡車的方式,前往高中、大學校園巡迴聯展,將AR/VR科技帶入校區進行推廣,吸引年輕學子體驗,有助於引發AR/VR內容開發和產業應用研究的興趣,期能於未來職場上提升投入相關產業的意願。

關閉社群分享按鈕 展開社群分享按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