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接軌國際 啟動臺北智慧應用新時代 - 臺北產經資訊網

主意境區

:::

接軌國際 啟動臺北智慧應用新時代

臺北市擁有完善的資通訊軟硬體設施,加上科技走廊之產業聚落的擴散效應,有助於營造良好的產業創新發展環境,提升整體產業發展動能。因此,為激發臺北市智慧產業的創新能量,促成新創事業發展智慧創新應用,北市府持續整合市府與民間團體的各項創業資源及諮詢輔導機制,積極推動各項創新創業相關政策,激發創新思維與智慧產業發展的深度鏈結。

公私協力 智慧城市應用媒合創新機

由於發展智慧城市是北市府施政的重點項目之一,以開放整座城市為實驗場域,透過公私協力、聯合民間及新創業者的方式,帶動智慧科技應用產業,媒合許多公共服務智慧化的成果案例積極展現各項智慧城市建設成果,並持續納入城市問題的解決方案,未來更期許能將試煉成功甚至具獲利模式的解決方案輸出國際。

臺北能源之丘 邁向綠能新里程
由北市府提供土地、大同公司出資,以公私協力方式興建的太陽光電系統,座落於福德坑環保復育園區,不僅是全國第一座完工發電的掩埋場太陽能電廠,亦為第一個集環境教育、生態環保的綠能環保示範園區。因園區腹地廣大,部分區域日照充足可發展太陽能光電,裝置容量約2百萬瓦,估計年發電量最高達200萬度,每年可減少約1,000公噸CO2排放量,相當於3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吸碳量。目前「臺北能源之丘」已於2017年1月正式營運,累積發電量已經超過15萬度,相當於減少大約8萬公斤二氧化碳排放量,換算下來,大約是1萬棵樹木一年的吸碳量。

城市無人機應用 科技合作協助救災
臺北市政府參考Facebook及Google利用高空載具建置網路通訊連線之方式,透過轄下各局處(資訊局、消防局、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聯合經緯航太、究心公益科技、訊舟科技、智邦科技、中華電信等相關協力與新創業者,以及零時政府(g0v)社群無人機應用小組成員,陸續於2016年9月推動「無人機災害通訊備援機制」演練計畫,以及2017年3月參與「臺北市106年全民防衛動員(民安3號)暨2017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災害防救及金華演習」,以無人機裝載無線網路設備,讓民眾能透過事先安裝民間開發的災害回報App,先行離線蒐集災情資訊,當無人機提供無線網路訊號時即可連線傳送訊息,優化救災資源的調配,加速災民的救援速度。未來北市府將研議開放救災演習作為新創科技試驗場域,以及無人機社群人力納編為救災成員,期藉由智慧城市的媒合成果持續納入城市問題解決方案,提升臺北市救災防災能量。

2016年8月份北市首度實現城市無人機救災模擬演練

內湖智慧運動中心 導入智慧應用好便利
臺北市政府以內湖運動中心作為智慧運動實驗場域,結合科技與運動,導入多項智慧應用,讓智慧城市的創新應用可延伸至市民的健康休閒生活中,期打造臺北成為一座具有運動風格的城市。透過導入多家ICT業者的解決方案,從管理面、運動者分別進行科技改善配置,包括:大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腦波偵測運動與專注訓練」,針對使用者的自律神經和腦波進行偵測,舒緩使用者的情緒及增加運動效能;摩百數位科技結合穿戴式裝置做運動學員的監測管理;導入肯耐國際的「指静脈辨識門禁及會員管理」,做為更精確分辨人員進出管理;導入永曜雲端科技的「空氣品質、溫濕度、電力環境監控」,則針對運動中心內運用物聯網監控管理進行空氣、電品質監測,並將自動監測結果即時回傳App與雲端管理平臺作紀錄,藉由自動化通報及分析,以保障使用者運動健康與場地安全。

未來將複製內湖智慧運動休閒中心的成功模式,逐步依各行政區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特色做調整,打造符合當地民眾需求的智慧運動休閒中心,並將運動產業的成功案例推廣至國際市場。

內湖運動中心/資料來源:取自內湖運動中心官網

臺北市政府將創新創業及優勢智慧產業作為施政發展主軸,為凝聚創業能量,提供創業者良好的孵化環境,與國內外新創育成單位密切合作,提供多項獎勵補助、青創貸款等服務,以培育更多創業家投入智慧產業的發展,打造臺北市成為智慧產業應用的重點平臺。目前以2016年「臺北創新實驗室」(Taipei Co-Space),作為臺北市設計師、數位內容及創新工作人士的永續創意基地,提供微型企業創業者或自由工作者共同辦公空間,以及2016年12月甫成立之「臺北創新中心」為本市主要的孵化器。

臺北創新中心(CIT) 推動創新創業活化空間

花博公園為配合市政推動城市創意經濟發展政策,打造臺北市創新創業交流平臺,位於中山足球場舊址西側的新形態辦公空間CIT,自2016年中開始試營運並於同年底正式開幕,由民間團隊Plan b自主出資、規劃與營運,將座位看臺下方的特殊建築空間轉譯為工作、交流的場域,其中包含以透明玻璃作為區隔,可供10人以上團隊進駐的Office Units、讓小型團隊及個人工作者使用的半開放式工作區域-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和為鼓勵進駐者交流所刻意安排的公共區域、設備與軟性活動,皆為激發創新讓CIT成為適合新形態產業發展的重要媒介。

在700多坪的空間內,群聚包含國際組織、NGO、教育、科技創新、設計、媒體、智慧物聯、行動雲端、生活商務、網路創新等超過50組不同產業且符合創新創意的進駐團隊,其中超過一半的團隊來自外國,而內部同時間超過200名工作者的聚集、外部與國內外育成中心、加速器、類似工作空間與產業的良好合作關係,也為臺北市經濟注入新動能,提高國際接軌機會,並帶動整體產業轉型與升級。

臺北創新中心CIT內部工作空間/資料來源:臺北創新中心CIT
臺北創新中心CIT不定期舉辦講座活動/資料來源:臺北創新中心CIT
臺北創新中心CIT鼓勵進駐者利用空間場域發揮創意/資料來源:臺北創新中心CIT

臺北市為積極打造智慧城市最佳的實證場域,包括水利工程處的治水體驗園區、道路管線暨資訊中心、災害應變中心、警察局監控中心、交通資訊中心(交通控制中心)臺北悠遊卡公司行動支付現場、物聯網創新實驗室、ETC電子收費系統、臺北創新中心等,皆已陸續展現公共服務智慧化的成果,並與國際城市進行交流與分享。未來,北市府將持續推出新的方案於各項實證場域,例如:智慧化車站、智慧醫院及智慧捷運站、停車場等,期能匯聚臺灣ICT產業能量,把整合的成功經驗輸出國際。

關閉社群分享按鈕 展開社群分享按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