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根據聯合國《世界都市化前景報告》指出,於2050年都市人口將超過全球人口的70%,且居住人口超過千萬人的巨型城市(Megacity)將達到29個,以及幾個大城市組成的集合城市(Conurbation),如德國魯爾區(Ruhr)、荷蘭蘭斯台德(Randstad)、美國紐約與紐澤西等。因為都市人口密度的持續增加,將會帶來交通、安全、汙染及醫療等城市居住與治理的新挑戰;但是城市智慧化發展可帶動產業創新與經濟發展,更可進一步提供人們舒適便捷的生活,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估算,一個百萬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設,當單一實際應用程度達到85%時,經濟效益可增加至投入的2~2.5倍。另外,智慧城市除了創造經濟價值之外,亦能促進文化與歷史結合,以及幫助永續環境的發展,因此驅使全球各國紛紛致力於智慧城市的發展。
根據聯合國《世界都市化前景報告》指出,於2050年都市人口將超過全球人口的70%,且居住人口超過千萬人的巨型城市(Megacity)將達到29個,以及幾個大城市組成的集合城市(Conurbation),如德國魯爾區(Ruhr)、荷蘭蘭斯台德(Randstad)、美國紐約與紐澤西等。因為都市人口密度的持續增加,將會帶來交通、安全、汙染及醫療等城市居住與治理的新挑戰;但是城市智慧化發展可帶動產業創新與經濟發展,更可進一步提供人們舒適便捷的生活,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估算,一個百萬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設,當單一實際應用程度達到85%時,經濟效益可增加至投入的2~2.5倍。另外,智慧城市除了創造經濟價值之外,亦能促進文化與歷史結合,以及幫助永續環境的發展,因此驅使全球各國紛紛致力於智慧城市的發展。
「智慧城市」最早源自IBM的智慧地球(Smart Planet)此一概念,意即以智慧運算系統來改善現在以及未來的生活,其後也衍生出多種不同的概念性名詞,如:資訊城市(Information City)、數位城市(Digital City)及無所不在的城市(Ubiquitous City)等,以各種城市智慧基礎建設投資、進行資通訊技術發展與應用,以達到城市的永續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品質與提升城市競爭力。英國於2014年發表智慧城市之標準規範(PAS180、PAS181標準),成為全球第1個推行智慧城巿共同使用語言標準的國家,如PAS 180 Smart Cities Vocabulary,此標準能夠確保開發人員、設計人員、製造商及客戶在談論到智慧城市時,能夠使用共同的程式語言,確保在智慧城市的各項工作執行上更有效率;PAS181提供一個智慧城市框架(Smart City Framework,SCF) ,包含「指導方針」、「14個關鍵的城市治理與實施流程」、「效益實現策略」及「關鍵成功要素」共四個部分,作為建立智慧城市計畫時的參考指南。
在歷經全球經濟衰退、在地經濟主義興起,全球智慧城市的發展已逐漸轉向從公民參與、由下而上(Bottom-up)、以數位經濟加值之創新經濟模式,並以四大構面檢視智慧城市發展的效益:生態永續(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社會永續(Social Sustainability)、經濟永續(Economic Sustainability)以及政府治理(Governance),其中包括數位平等、開放政府、共享經濟、群眾集思等都是未來智慧城市的發展新趨勢。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在2016年發表「解問題:智慧創新 樂活城市」專刊,透過分析社群、新聞、討論區等網路輿情,進行臺灣在地生活困擾與痛點蒐集,並研析國際智慧城市發展趨勢、臺灣智慧城市布局重點、在地國民幸福指數等指標,最後歸納出臺灣在地十大民眾生活痛點,大多集中在民眾每天生活密切相關的議題,如交通壅塞、食品安全、犯罪預防、災害防治、環境汙染等。除此之外,也關切包括便民舒適的生活與公共服務,如高齡照護、居家生活、消費購物、觀光旅遊、能源效率。希望以解決城市生活相關的問題為前提,利用智慧型之創新科技,實際解決民生痛點與城市治理問題,並促進臺灣產業轉型升級並獲取出口商機。
近年來,臺灣產業發展面臨歐美國家再工業化、亞洲供應鏈崛起等國際趨勢變化,形成出口動能減緩、內需消費不足、國內外投資不振等情況,智慧城市可以成為政府「5+2」(即亞洲矽谷、生技醫療、綠能科技、智慧機械及國防航太等五大創新產業,加上新農業、循環經濟)創新產業之拉力與推動力,臺灣各地方政府推動智慧城市多以城市治理及產業發展為主軸,歷年來也有多項國家及產業推動及科研計畫,鼓勵企業結合地方政府共同提案,投入智慧城市相關之整合性服務,但是目前臺灣推動智慧城市仍面臨許多重大挑戰包括:
因此工研院IEK建議臺灣在發展智慧城市的五大策略方向,可以學習英國與新加坡等國的新興模式,但也要特別關注臺灣產業發展的契機,建議方向如下:
近幾年歐美智慧城市的發展思維已經轉向解決在地問題,包含社會需求與環境永續相關問題。英國倫敦在2011年推動「智慧倫敦計畫」(Smart London Project),就是要解決人口持續成長所引發的交通擁擠、高齡化醫療保健、社會服務和教育需求等議題,發展策略重點為建立網絡連結、資料平臺、民眾參與之基礎環境建置。
臺灣發展智慧城市策略,目前也都有共識要以”解決在地問題”為優先選題,但是通常比較流於在單一都市的應用,無法跨都市聯合推動,因此較難達全臺擴散且達到關鍵使用者的規模,而影響整案輸出國際市場的機會。舉例來說,與跨城市有互相關聯的交通阻塞問題,如果不能夠跨城市合作,任何解決方案都無法像ETC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系統一樣,建立有規模的使用者示範案例,進而拓展整合系統出口的商機。
臺灣ETC之所以能夠成為智慧交通成功範例,並引起新興國家的興趣,原因在於其解決方案有一個全國統一的系統標準,促成高使用者規模(超過650萬使用車輛)、高普及率(普及率88%、使用率94%),以及兼顧便民(正確率99.9%)。ETC後續可延伸至停車場、社區、學校等智慧交通應用。因為ETC系統開發與維運為國際共通需求,業者已經協助越南建立第一座ETC收費站,並吸引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度、伊朗、印尼、哈薩克等海外地區來臺吸取經驗或洽談建置合作。
臺灣藉由建置ETC的經驗,系統性打造智慧城市應用典範,未來可朝向全國同一系統標準但容許幾家營運廠商良性競爭之發展方式,衝高使用規模及普及率,才能既解決在地問題、提升民眾生活效益,又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強化國際市場輸出機會。
過去公私合作夥伴關係機制(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主要由公司和政府互相合作。近年來由於以互聯網帶動數位經濟之興起,歐美智慧城市發展策略則強調加入公民(People)參與之4P公私民合作夥伴關係機制(Public-Private-People Partnership,PPPP),促進全民共利。公民的定義除了一般人民,還包含學校、研究法人、公益團體等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NGO)。尤其是國際智慧城市案例在推動與年輕人相關的創新創業項目上,會依其特色設立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平臺,鼓勵民眾和企業針對在地問題提供命題與解題。
英國倫敦針對市民、企業提供網路平臺「Talk London Community」開放問題解決提案;芬蘭創立科技創業聚會Slush,舉辦城市駭客松競賽(Hackathon)發掘突破性解決方案,鼓勵創業機會。透過網路平臺讓各種群體相互交流促成創新生態,鼓勵公民參與的模式讓跨領域人才得以互動溝通、腦力激盪發揮技術真正的商業價值。另外,也借重群眾外包(Crowd Sourcing)、群眾解題(Crowd Mining)等公民參與的力量提升解決問題的創新與參與度,例如:Google借助群眾手機的定位與感測器去優化Google Map的精準度;韓國政府為了解決城市觀光地區的停車位問題,借重新創業者Ino-On的技術,共同合作開發停車位分享App,在停車位裝置感測器,將觀光區居民因白天上班而不使用的停車位分享出來,使得觀光客可以迅速找到停車位,同時居民也可獲得一筆額外收入。
臺灣發展智慧城市可思考4P模式創新,政府應該盡量釋放公共場域,長期性策略支持優先應用服務方案。例如,仿效寶可夢的AR/VR作實境地圖結合之應用,臺灣年輕人甚至小學生都可以在具有當地文化的觀光旅遊景點(如故宮博物館、美食夜市、動物園、民俗信仰等 ),投入虛實模擬想像並整合人物,做導覽說明,更可進一步創造社群互動的趣味加值。另外,也鼓勵企業出資做領頭羊,結合政府補助及其他機構資源,共同成立具國際競爭力之應用服務型公司,並適當結合全球與臺灣具互補性的領導企業或年輕創業家,藉此拉抬臺商在全球市場的出海口,也可促成國際企業及投資公司到臺灣投資。
所謂「使用者應用生態圈」(User-centric Applications Ecosystem)就是要從以人為本(People-centric)的使用者行為及服務內涵,將原本微笑曲線的「製造」、「品牌行銷」和「創新研發」向上延伸,強化包含使用者服務和行為研究、大數據分析、應用軟體、系統整合,圓圈的頂端為使用者價值創造(User Value Creation)的制高點,以主導製造、品牌與研發等利益關係人角色扮演和利潤分配。誰掌握此生態圈的制高點,就能主導研發、製造、品牌和其他利益關係人之間的角色扮演及利益分配。目前全球新興的領導廠商如Google與Apple等,都在以掌握「使用者應用生態圈」來創造產業新價值:Apple在行動通訊及家庭應用領域逐步建構一個專屬封閉式的生態圈,整合其合作夥伴提供用戶統一的產品與服務;而Google則是在同樣的領域打造一個開放式的系統整合平臺,讓其合作夥伴可以各自對生態圈內的用戶提供多元化的加值服務。
臺灣產業發展策略過去較注重供應鏈及產業群聚,主要是將上中下游的製造業者串連起來,未來應該效法「使用者應用生態圈」國際趨勢,建置以需求導向為訴求的智慧城市生態圈,提供滿足使用者需求的服務,達到利益創造與共享。政府可以提供開放式智慧城市治理平臺,讓各界提出需求及解決方案,也可透過此平臺幫助年輕人或中小企業創業。此外,還需要中央與地方政府合作,釋放都會區公共場域,提供創新應用在地場域驗證,尤其許多智慧城市的創新應用,都會牽涉跨政府主管機關的相關法規,所以須藉由政府成立專案推動小組幫助企業或民眾解決障礙,或是藉由監理沙盒(Regulatory Sandbox)在法規未鬆綁前先試先行,例如從美國發源的Uber和Google自駕車,在許多州都是利用監理沙盒的機制,在修正基本法前有條件下先行實驗。
由於臺灣人口密度高,且具有融合多元化的華人特色,包含以YouBike與大眾捷運組合的智慧交通、以24小時便利商店為網絡的生活社區,和以結合國民健保與志工社群的健康照護體系等,都是臺灣可以優先選擇的「智慧城市應用生態圈」之試點項目,若能充分結合臺灣供應鏈的優勢、服務業的文化,創造具有華人特色的產業新價值將是指日可待。
雖然創新科技發展與消費者需求與日俱增,臺灣因為島國環境特殊、本土資源有限,在發展智慧城市之際,應該要特別考量如何以永續城市的思維達到天人共生,將資源做有效運用與分配,而不是盲目追求創新應用或是經濟發展。若要達到低碳、生態、綠能、循環與宜居等環境永續目標,都需要善用數位科技所帶來的智慧城市創新解決方案,如智慧能源、智慧食安、智慧環境等應用。
由於在短期內環境永續效益較難量化,永續城市之應用很可能會增加經濟成本,而讓民眾及企業裹足不前,因此,需要有效結合科技創新與公民意識。位於美國德州的Metropia公司提供智慧交通的移動解決方案,透過數據分析平臺、社群回饋系統,可精準預測交通狀況,方便乘客選擇出發時間、新路線和共乘模式,有助於減少交通壅塞並節省通車時間,為了提高民眾使用動機和意願,地方政府與業者合作建立積點獎勵機制,可換取Amazon或Starbucks等商品;另與美國森林再造組織American Forests合作,在網路上透過簡易的動態圖表顯示可得知減少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量,其減少的排放量可累積轉換成虛擬的大樹,當節能減排的量越多,樹也會隨之成長,並可做不同城市的相互比較。目前已將此系統逐漸導入幾個城市,未來還可應用於商用車隊路徑管理、物流運輸等領域,以節省運送時間、油耗和人力等成本。
展望未來,臺灣推動永續城市相關之應用可效法美國德州Metropia案例,在社區或城市間創造互相觀摩與競爭的氛圍,將民眾尚未熟悉的環境永續效益,轉換成可看到的網路虛擬動態資訊,如種樹、造林、動物、卡通等,都是能夠促進民眾對環境永續的認知與提升相關應用的使用度。
過去二十年歐洲已經陸續推動了超過200個智慧城市,在眾多效益目標之下如創新應用、社會福祉、環境永續、城市治理,以及民眾參與都有很好的績效,唯有在經濟效益上,由於發展智慧城市初期,比較重於單一城市的創新應用,較少考慮到跨城市擴散機制及產業經濟效益,因此近幾年也開始檢討及改變作法。而美國交通部於2015年底推出智慧城市挑戰方案(Smart City Challenge),聚焦於中型城市(20~85萬)人之智慧交通應用,總共收到約80份城市申請書,約300家企業參與,在第一輪初選7個美國城市獲得10萬美元。第二階段在2016年由哥倫布(Columbus)贏得總冠軍,獲得交通部4000萬美元和Vulcan Partners提供的1,000萬美元獎金;其執行方式是先藉由成立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Smart City Program Office),以通勤、智慧物流、智慧觀光、智慧市民、永續交通此五大策略,媒合ICT科技業者、與其他中型城市交流合作,其中在智慧交通系統方面,為改善交通而設計的自動駕駛車輛、智慧交通號誌,以及推廣個人交通服務如Uber、Car2Go,期建立一個強化的永續性交通系統,於推廣智慧城市整體成果超乎預期。
因此臺灣智慧城市的推動應該特別建置在單一城市試點之後,如何系統性擴散到其他城市,以便協助解決方案達成具使用者規模的程度,之後系統廠商或是服務提供者,才能在整案輸出上具有國際競爭力。未來國際大都會的人口可能都將近千萬人口,參考ETC的成功案例,臺灣未來發展智慧城市應用應該鎖定達成500~1,000萬人的使用規模,惟其如此,才有可能塑造更多如ETC的成功典範。為了達成解決方案整案輸出,應該於早期場域規劃階段即評估海外潛力合作夥伴、客戶,才能提高臺灣業者獲得國際標案的機率,例如:ETC電子收費整案輸出模式是透過與越南公司簽訂顧問服務契約,帶領臺灣工程顧問公司與設備業者協助越南分階段建置系統服務。未來臺灣發展智慧城市應用,不僅要有國家隊的成員,更要聯合國際策略夥伴共組國際隊,協助臺灣業者積極參與海外場域試點及拓展市場。
建議臺灣在打造智慧城市為目標時,應該以國家隊層級規劃臺灣智慧城市發展策略,設立長期願景為「解決在地問題,放眼國際商機」,並優先考慮規劃系統性跨都試點推動策略時,必須涵蓋以下幾點推動原則:
綜上所述,臺灣面臨全球新經濟趨勢與國內產業轉型升級壓力,需要掌握智慧城市發展的契機與策略重點,臺灣地小人稠及多元性文化,正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可以善用科技產業的優勢,加速塑造「智慧城市應用生態圈」,提升民眾幸福感,打造樂活永續的新臺灣,才能助益產業創新並開拓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