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淨零臺北 共創能源管理新篇章 - 臺北產經資訊網

主意境區

:::

淨零臺北 共創能源管理新篇章

為配合2050年淨零排放政策,臺北市政府鼓勵住宅和社區從節能減碳,轉型為創能、儲能及節能的永續能源應用,促進公私協力共同推動全民參與淨零排放。另一方面,鼓勵企業通過自願減碳取得碳權,以提高減碳誘因,加速業界的深度減碳。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臺北市溫室氣體排放約70%來自電力使用造成的間接排放,而住商部門碳排放約占全市總排放量74%,為落實2050淨零排放目標,能源轉型是重要關鍵,除了節能,還需朝創能、儲能發展,以達到供電自給自足的目標,減少對高碳排能源的依賴,實現綠色永續城市的發展。

住宅社區創能儲能示範 鼓勵全民參與

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鼓勵住宅和社區自發自用綠電,不僅可以減少對市政電網的依賴,還能通過優化電力調度降低電費,實現最佳能源利用。

環保局自2023年首度推出「臺北市住宅社區創能儲能及節能補助計畫」,提供住宅社區設置創能、儲能設備,推動分散式發電。該計畫補助對象為北市轄內一般住宅之房屋所有權人、已依法立案之社區管理委員會,2024年推出「住宅社區及非營利法人創能儲能及節能補助計畫」,新增非營利法人(社團法人或財團法人),補助項目分成3個項目,創能項目包含太陽能、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氫燃料電池發電等新興能源,或其他零碳技術等發電設備,所產生電力須供應住宅/社區公共區域/非營利法人自用;儲能項目則須與創能設備連結,可提供日常或緊急供電使用;節能項目則為設置於社區或法人公共用電的能源管理系統或冰水主機。

在補助方案及額度上,每一申請人或每一場址以補助一次為限,每案補助額度最高可達建置總經費49%。依不同補助方案,社區或法人每案最高可獲補助100~300萬元,住宅每案補助上限50萬元。

臺北市住宅社區及非營利法人創能儲及節能補助計畫

2023年,此計畫共補助4,111件,預估一年可節電276萬8,544度、減碳1,370.43噸。以信義區翠亨村名廈社區為例,該社區申請補助設置太陽能與風力發電設備,並結合儲能電池及能源管理系統,供應社區公共用電,該系統每年發電約2萬多度,預計可節省電費9萬餘元,減碳約13噸。而洲美社區公寓大廈為最大規模的受補助對象,共有11棟大樓安裝可撓式太陽能板,相對傳統太陽能板來說,重量輕且施工固定,不須鑽孔破壞建築結構體,結合儲能電池後,可為社區提供公共用電,預估每年發電量達6.8萬多度,每年節省電費超過30萬元,減碳約34噸。此外,社區管理室配備監控系統,監測太陽能板和儲能設備的運作情況,可即時發現異常。經補助經費分攤建置費用後,不僅減少公共電費支出,更提升住戶安裝意願。

臺北市洲美社區頂樓設置可撓式太陽能板

整體而言,這兩個社區透過儲能設備的安裝與能源管理系統的結合,不僅有效節省電費、減少碳排,亦優化公共用電的管理,進而成為北市綠色永續社區的典範。

多元場域創電 啟動能源轉型

北市環保局近來積極推廣分散式發電,由於可撓式太陽能板厚度僅0.3公分,不僅重量輕,且可彎曲,安裝簡便,目前已有各種創能儲能應用於公共場域,包括山水綠生態公園,全國首創的高架橋隔音牆太陽光電系統、宮廟、低碳綠能流廁車等,藉此展示太陽光電系統在設置及應用上的多元可行性。

  • 山水綠生態公園

為了讓民眾瞭解創能與儲能概念,環保局規劃建立示範場域,將位於南港區的山豬窟垃圾衛生掩埋場經過綠化後變成山水綠生態公園,以「氫能燃料電池」、「太陽能」、「儲能系統」及「能源管理系統」,並結合「風力發電」,打造出一個「創能、儲能」的示範場域」,已於2023年3月正式對外開放。

公園內設有山水綠環境小木屋,室內裝有超過10盞電燈、電視等電器及儲能設備,屋頂上則設太陽能板,外部配有氫能燃料電池和風力發電系統。整個場域的用電主要依靠太陽能供電,輔以風力發電,平均每日產生43度,儲能系統可儲存24.9度電,約可供應3天的日常用電。若日照不足且儲能系統耗盡電力時,將啟動氫能燃料電池為示範場域供電,平均每日可發120度電,達到能源自給自足,滿足發電儲電需求。

山水綠生態公園的屋頂太陽能光電系統
  • 高架橋隔音牆太陽光電系統

由於建國高架橋下的瑞安分隊為北市垃圾限時收受點之一,垃圾量一多加上天氣悶熱,致使味道加重,影響工作環境。2023年6月與工務局新建工程處合作,在建國高架橋隔音牆上裝設128片可撓式太陽能板,厚度僅0.3公分、每片重約420公克,裝置容量為3.8千瓦(kWh)。經過評估,這項設施防水抗刮,安全性佳又不影響隔音效果,採自發自用模式,為橋下清潔隊瑞安分隊的冷氣、變頻電扇、微波感應燈管等設備提供所需電力,並利用冷熱交換器和對流方式,有效降低戶外工作空間溫度,達到綠色節能的目的,亦提升清潔隊員辦公場域品質。

此系統平均每小時約可提供3~4度電力,預計每年發電約3,600度,相當於減少約1.8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透過儲能系統結合市電供電設備,實現最佳化的電力調度。

建國高架橋附掛太陽能板
  • 屈原宮光電儲能示範宮廟

位於北投區的屈原宮已有近50年的歷史,不僅香火旺盛,信徒眾多,室內照明及逢節慶活動時用電量大,電費負擔沉重。2023年6月北投區洲美里辦公處、屈原宮管理委員會與民間廠商合作,在屈原宮的龍舟屋共安裝4.8千瓦(kWh)的太陽能板,搭配15瓩(kW)儲能系統,可達到用電自發,降低對市電的依賴,成為北市首座創能儲能示範宮廟。目前整座宮廟用電仰賴太陽能板發電,不受氣候影響,能有效吸收任何光源,並降低電費支出。未來,該系統的規模將逐步擴大至8千瓦(kWh),預估每年可減少24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屈原宮龍舟屋屋頂安裝太陽能板
  • 低碳綠能流廁車

傳統的流動廁所停在定點後,需透過柴油或汽油發電提供電力,內外常充斥噪音與異味。2023年10月,環保局推出全國首輛低碳綠能流廁車,車長8公尺、寬2.5公尺、高4公尺,內部配置包括女廁3間蹲式馬桶廁間、男廁1間蹲式馬桶廁間、3個小便斗,每日可容納約2,000人次如廁。車頂裝有156片可撓式太陽光電板,輕薄且無反光,每小時可產生3.84千瓦的電力,用電完全自給自足,不管在出勤或停放時,皆能隨時利用太陽光的能量,具備創能、儲能功能。

綠能流廁車預估每年可發電3,600度,減少約1.8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除了太陽能板發出綠電,流廁車還配有最大蓄電量5千瓦的鋰鐵電池,即使日照不足亦可持續供電6小時,除了可支援其他流廁車用電,亦可做為行動電源站,為民眾提供手機充電或其他電力需求。未來,綠能流廁車將提供大型活動租借,並持續推廣運用。

臺北市以往推動創能、儲能與節能多集中於住商建築物,如今擴展至交通運輸工具上,除了減碳降噪外,也避免車輛怠速時發電所造成的污染。不僅讓臺北市的創電場域朝向多元化,也做為其他場域未來可觀摩參考的示範。

低碳綠能流廁車設有可撓式太陽能板

微型碳權專案 加速住商深度減碳

由於國內溫室氣體排放源規模及抵換專案運作現況多偏向小規模,2018年12月修正「溫室氣體抵換專案管理辦法」法案,引入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CDM)的做法,新增微型規模抵換專案類別。此專案定義為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小於5,000瓩(kW)、節電量每年小於2,000萬度、或溫室氣體排放量總減量每年小於2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此調整簡化碳權審查機制,鼓勵中小企業等小型排放源參與,期望能促進各界投入減碳行列。後續為持續誘發企業執行減量措施之意願,於2023年10月發布「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企業可申請以新的「自願減量專案機制」,量化其減量成果並轉換為發展措施之資金。

臺北市為推動本市企業透過自願減碳取得碳權、提高減碳誘因,並加速住商深度減碳,在2020年輔導台北101大樓汰換商辦大樓地下停車場照明設備,改用高效率LED燈具,是全國住商部門申請微型規模抵換專案的首例。由於台北101大樓地下停車場B2~B5樓層的照明設備採用傳統T5 4尺照明燈具,共2,841盞,而大樓因屬於商辦混和型態,除了車位及部分車道,其餘60%的空間需要全天24小時照明,且無調光控制及自動開關,致全年照明耗電量相當龐大。台北金融大樓股份有限公司透過「台北101大樓停車場採用高效率光源」計畫申請微型抵換專案,改善LED照明設備,推估每年減少51萬度用電量,共取得10年約2,718公噸的減碳額度(碳權),雙方共享各獲50%額度,展現公私協力減碳的成效。另一方面,此專案更透過問卷調查瞭解社會大眾意見,顯示受訪者普遍支持台北101推的抵換專案,其節能減碳示範效果,有助於提升當地環境品質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除了商辦大樓,環保局於2021年輔導家樂福重慶店申請「採用高效率磁浮式冰水主機」微型抵換專案,原配置2台500 RT-Trane老舊離心式冰水主機,以維持商場正常運轉,需持續供應空調冷氣並採用交替運轉模式。透過盤點賣場空調設備效率,其中1台老舊主機被汰換為400 RT-堃霖高效率磁浮離心式變頻冰水主機,運轉效率為0.576 kW/RT,設備能源效率約提升25.4%。經環境評估,確認設備安裝位置在舊主機原處,不會衍生新的廢氣或廢水等環境影響,除了可以穩定系統運轉、有效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外,亦減少電力耗用,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平均每年可節省34.3萬度的電力,成為全國首例大型零售業完成微型抵換專案註冊案例,取得10年約1,310噸的減碳額度(碳權)。未來,北市取得的碳權預計用於國際活動與會議,舉辦零碳、碳中和會議等,或市府開發案件的環評抵換使用。

臺北市政府長期致力於發展綠色永續城市,公私協力積極推動節能、儲能及創能等各項減碳措施,已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包括提升能源效率、創新能源解決方案的實施,以及促進全市向低碳轉型。未來,北市府將持續拓展創能場域,並鼓勵更多民間企業積極參與,善盡社會責任,同時創造碳權,共同為臺北市淨零目標努力,創造一個更宜居的環境。

關閉社群分享按鈕 展開社群分享按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