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發布日期:
溫哥華做為加拿大的氣候行動領頭羊,推動綠色能源和碳稅政策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其政策包括綠色城市2020行動計畫、2050年可再生城市戰略和零排放新建築戰略,目標是減少碳排放並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2024年起,市政府實施年度溫室氣體及能源限制,2030年減少大型建築物碳排放量50%,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溫哥華還推動智慧建築和綠色屋頂等措施,並透過經濟委員會和加拿大政府支持企業永續發展,推動氣候教育和公眾參與。
發布日期:
臺北市政府積極達成淨零碳及社會永續發展目標,透過與內科園區企業合作並推廣ESG原則,實施綠色交通計畫,以提高交通效率並實現環保目標。此外,北市府藉由發行社會責任債券資助捷運路網建設,為實現2050年的淨零排放目標提供財務支持,展示了對於永續發展的承諾。
發布日期:
為配合2050年淨零排放政策,臺北市政府鼓勵住宅和社區從節能減碳,轉型為創能、儲能及節能的永續能源應用,促進公私協力共同推動全民參與淨零排放。另一方面,鼓勵企業通過自願減碳取得碳權,以提高減碳誘因,加速業界的深度減碳。
發布日期:
碳定價是減少碳排放的重要策略,透過將碳排放成本內部化來促使企業減碳。全球主要使用排放交易機制(ETS)和碳稅(carbon tax)兩種機制,ETS設立總量管制,企業可在排放額度內交易;碳稅則對每單位碳排放徵稅。內部碳定價(ICP)幫助企業提前適應外部機制,預計未來更多企業將採用。碳交易市場分為強制性和自願性,兩者在原理、用途、價格上均不同,過多的混淆資訊可能引發風險,因此企業需系統了解政策和術語,避免誤解,並制定務實的低碳轉型策略,以應對碳定價時代的挑戰。
發布日期:
《氣候變遷因應法》於2023年實施,確立碳定價措施,推動臺灣邁向2050淨零排放目標。企業需透過碳盤查計算碳費,並採取減碳措施以減少碳費支出。2024年預告的碳費徵收子法規定了具體徵收方式及減量額度使用方式,並針對高碳洩漏風險產業提供過渡機制,企業在選購國際碳權時,應注意品質及合規性,並進行盡職調查,才能有效達成減碳目標並提升國際競爭力。
發布日期:
全球正面臨著氣候變遷加劇、資源耗竭、技術迭代等多重挑戰,促使產業、政府、學術界和研究機構皆投身相關研究與行動,探討如何透過數位科技與永續創新取得突破,在動盪的變局下尋求轉型契機和發展動能。其中,城市作為全球近六成人口的主要居住環境,其發展趨勢與相應的解決方案自然成為了各界關注的焦點。
發布日期:
英國於2019年修訂氣候變遷法(Climate Change Act),將2050年淨零排放設為目標,成為全球最早立法的國家。而倫敦過去因空汙嚴重有「霧都」之名,如今以各項策進治理做為進行改革,包含推動「超低排放區」、優化交通運具、廢棄物管理、建築變革及擴大公眾參與等相關策進作為,持續落實城市淨零排放,邁向零碳未來。
發布日期:
隨著新興科技發展,智慧化成為城市演進關鍵角色。本文從臺北市淨零轉型、ESG和SDGs階段性推動成果,實現「宜居永續城市」發展願景等策進作為推動談起,包括臺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引入民間業者創意與資源,創造智慧科技應用方案實證,促進「智慧政府」、「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建築」及「智慧環境」等創新服務,探討臺北市在資源循環共生、社會安全與城市發展面向智慧化的倡議前提下,如何推動實際應用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帶動永續發展競爭力。
發布日期:
臺北市打造「宜居永續臺北」為目標,隨著臺北市擴大永續綠都市建設,北市府分別從硬體和軟體著手,建構全台最佳永續示範場域城市。硬體上,建置再生能源創能、儲能的設備;軟體上,透過導入電能管理資訊平台,資訊數據可被分析與評估,北市府將能找出更多永續管理機會,讓綠能更有效率被運用。
發布日期:
全球暖化,淨零排放路徑規劃勢在必行,臺北市政府從「2050淨零行動白皮書2.0」到「能源政策白皮書2.0」,歸納出多種都市轉型的執行方針,包括建物節能設備更換、擴大建設大眾綠運輸,以及循環經濟創新推廣等,積極落實與民間的多元公私協力,期盼共同走在永續路徑大道上。
發布日期:
本文旨在探討企業如何回應全球的ESG倡議和企業社會責任,加速淨零碳排的步伐,與政府部門進行溝通,並與利害關係人協調合作,結合企業內部的業務專長,以具體行動投入永續、持續創新,實現淨零碳排的不同階段性成效。
發布日期:
PwC Taiwan《2023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調查顯示,72%業正在進行減碳計畫,可見臺灣企業已從承諾減碳,進入到實質規劃減碳行動。本文建議企業透過四大關鍵步驟,應對淨零轉型時代的風險與機會,深入討論推動與實踐的可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