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盤點專題報導所有文章
臺北市政府2015年放眼未來,設想未來臺北的城市發展與需求,進一步構思首都生活圈的內涵,期望為臺北帶來新氣象,其中以「東區門戶計畫」及「西區門戶計畫」的都市發展做為翻轉主軸,打造串連臺北的指標建設。東區門戶計畫以南港車站為核心改善周邊生活、就業、交通,帶動區域經濟成長。另一方面,西區門戶計畫藉由整合臺北車站周邊空間,導入多元空間應用並打造全方位的大型商辦,吸引大筆資金卡位投資,為臺北市塑造耳目一新的門戶意象。
北市府為了持續精進臺北市容,實現宜居城市願景,提出「公義社會、文化城市、健康安全、關懷分享、社區營造、公開透明」等六大施政願景,以「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的施政理念將市民需求轉化為公共政策,重新定義臺北市的城市品牌。東區門戶計畫與西區門戶計畫等大型計畫,成為翻轉臺北市的重要指標計畫,引領臺北市再創全新榮光。
南港區做為臺北市12個行政區最東邊的區域,匯集ICT產業園區、大型展覽館及流行音樂中心,為了將東區的產業價值升華,北市府透過東部軸點概念設計東區門戶計畫,讓市民感受到南港區的商業多元性,不僅可做為ICT產業的商辦,更能拓展並串連其他高技術的產業。南港區早年被稱為「黑鄉」,廣設大量工業污染的工業區,但意外保留完整且低度開發的大片土地,提供臺北市可彈性都市更新的空間。經由以運輸工具為核心的都市發展模式連結四鐵共構(高鐵、臺鐵、捷運、轉運站)與其他重點建設,使得交通動線為人眼睛一亮,打通關鍵的交通脈絡,達成「人本交通」的目標,構築東區新願景。
東區門戶計畫以八大構想為主軸,包括強化交通轉運樞紐、國家生技產業廊帶、流行音樂及文創產業、軟體及會展產業、整體跨區重劃及都市更新、社會住宅社區、公共環境與南港全區通盤檢討等面向,共計41項子計畫,未來可期待創造數萬的工作機會、購物選擇、居住空間。
其中,國家生技產業廊帶做為東區門戶計畫吸引企業進駐的重要環節,成為東區門戶計畫的絕佳亮點。透過結合生技產業聚落發展、基地規劃、園區合作等構想提升,並加速企業升級發展動能。園區做為全台首件聚焦生技產業發展的BOT開發計畫,具備進駐逾5,000坪的生醫創新育成中心及逾萬坪產業空間的潛力,位置兼具「戰略位置」、「交通便捷」、「產業齊聚」三大重要優勢。藉由結合中央研究院、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及衛福部食藥署三大單位,從基礎研究、新藥探索、臨床前研發、新藥查驗到核准上市,提供生技產業多功能的整合平台,創造出全台最完整的生技產業鏈。
根據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創服育成中心統計,截至2022年12月初,進駐企業已達到46家,包括藥華、合一、和鑫、研生等企業,以「蛋白質新藥」、「核酸藥物與再生醫療」、「精準醫療」、「小分子新藥」及「智慧健康」等五大類別占比最高,顯示臺灣對生技產業有著強烈的剛性需求。台北生技研究園區預計於2023年落成後,估計營運期年產值將超過500億元,創造逾3,000個就業機會。經由產業發展與打造重大建設,國家生技產業廊帶有望成為東區門戶計畫中最重要的環節,為臺北市創造更多與國際接軌的機會。
臺北市西區的臺北車站是外地人士來到臺北市時的第一印象,臺北車站周邊區域的發展突顯其位置的重要性,可追溯至清代鐵路開通、日治時期縱貫鐵路設站、國道客運設站、高鐵機捷通車,一路讓臺北車站的門戶概念拓展至國際層級。西區門戶計畫期盼透過都市變更增進臺北車站周邊品質與印象,創造友善市民打造大型公共休閒空間並導入智慧科技應用,讓臺北車站以全新樣貌呈現給國際訪客,型塑國門新態樣。
「西區門戶計畫」從公有地利用全面檢討,以8年期程為開發架構,整合盤點市府內各部門資源,重新規劃計畫區內土地、交通及現有建築物的使用狀況,建設以人為本的友善都市空間,本計畫分為兩階段辦理:
「西區門戶計畫」第一階段,配合2016年春節忠孝橋引橋拆除後,透過調整忠孝西路路型、恢復北門歷史意象、重塑北門、交六及交八廣場等計畫,創造舒適的公共開放空間,並解決地區長期以來交通紊亂、行人動線侷促等問題,讓國家門戶不再只是進出臺北市的地點,而是展示臺北發展歷史最佳見證,也讓來到臺北市的旅客,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美好和進步。
「西區門戶計畫」第二階段分為「智慧化建設」、「公共環境整備」、「文化資產活用」及「土地開發建設」四大類別,共計19個子計畫,其中「土地開發建設」藉由推動大型開發案,帶動舊城區商業辦公氛圍,並建構城市博物館的新穎概念,為西區復古建築注入現代新活水。
西區門戶計畫第二階段,積極推動區內指標性開發案為主軸,如市議會舊址、C1/D1聯合開發、臺北郵局公辦都更、E1E2特定專用區都更案、西寧大樓及洛陽停車場整體開發等5大指標性開發案,相關建設將成為匯聚資金的聚寶盆,於未來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
其中,C1/D1聯合開發以「國家門戶.首都地標」概念進行設計,由台北雙星股份有限公司負責打造,預估投資金額達新臺幣606億元,計畫建構兩棟摩天塔樓、一條聯通台北車站的高架步行臺北長廊、多功能花園露台及大面積做為公共文化用途的公益客廳等四大特色建築。預估雙子星大樓未來商運後將可提供1.6萬個工作機會,北市府每年約有18.7億元租金收入、增加營業稅及房地稅收約14.6億元,每年並可創造千億元以上之經濟產值,成為西區整體經濟成長的重大建設。面對商用不動產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臺北雙子星有機會填滿龐大的市場需求。
另一方面,特定專用區E1、E2街廓都更案則以「明日臺北埕(TOMORROW TAIPEI PARK)」概念做為主軸,由冠德建設攜手藍天電腦、華泰投資等合作聯盟合組「大埕股份有限公司」。規劃北側興建地下4層、地上28層、29層商業辦公大樓及地上10層的商業住宅大樓,地上1~2層設置商場,總計提供約64,000坪量體,預計投資金額超過300億元。
街廓都更案結合在地歷史人文打造智慧建築、商辦、商場及住宅,同時為達到降低熱島效應、減碳及田園綠屋頂政策等永續目標,採納綠化設計並導入節能,提供友善空間,擴大臺北車站商圈至西門商圈,引出經濟外溢效應,不僅整頓臺北市西區的門戶形象,更透過吸引大型資金擴建臺北市,樹立國際上首屈一指的商辦典範。
詳看東西區門戶計畫,東區門戶計畫透過打造完整生技產業鏈來增添臺北市東區的產業多元競爭性,西區門戶計畫則以都市更新並打造大型商辦聚落為主軸,藉由翻轉臺北市軸線來帶動臺北市整體的經濟成長。東西區門戶計畫貫徹系統化規劃並整合多功能建設至交通樞紐,翻新臺北市並大舉招商引資,逐步落實臺北市多元文化、人本交通、公共參與、韌性城市、歷史地景、產業發展等目標,打造出具備國際視野的指標性首都。